依恋模式&关系模式
2020-01-22 11:35:44
第一节:依恋模式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了“依恋理论”,在依恋理论中,展现了三种依恋模式:
1、安全型:养育者离开后,婴儿会焦躁不安,养育者回来了则会主动依附养育者,并在养育者的安抚下能够快速平复。
2、矛盾型:养育者离开后,婴儿不仅会焦躁不安,而且养育者回来情绪也不容易被安抚,甚至出现抗拒、变本加厉等报复手段。
3、回避型:养育者离开了也不会过分痛苦,养育者回来了要么冷漠、要么回避,把注意力投放在身边的玩具或其它物品身上。
童年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就会反映为成人后“亲密关系”的关系模式。
第二节:亲密关系模式
成人后,童年好的依恋模式会更容易带来好的关系模式:
1、例如安全型与安全型之间(甚至是成熟的安全型和矛盾型之间),可以产生“正循环激发”的关系模式,就是一方的正面评价造成另一方的积极行为,而积极行为又成为了下一次正反馈的开始。
2、即便是矛盾型或回避型,遇到成熟的安全型后,也可能产生“有效互补”的亲密关系模式,就是一方的不安全回避或入侵等消极行为,没有受到另一方的报复或漠视,反而情绪被接住,长此以往回避和矛盾逐渐找到安全感,形成一种关系互补。
但如果关系的双方对关系处理不到位,童年不良的依恋模式更可能造成不同的消极关系模式,整理为以下三种:
1、争吵:如果一方是矛盾型,另一方是矛盾型(或者不成熟的安全型),便容易造成争吵的局面,进而互相指责。
2、追逃:如果一方是矛盾型,另一方是回避型,便容易造成追逃,一方穷追不舍,另一方消极回避。
3、冷战:如果双方都是回避型,冷战就不可避免。
而除了“亲密关系”有关系模式,人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类型的关系中养成不同的关系模式。
例如与陌生人相处的关系模式,例如与上级相处的关系模式……
所以在很多沟通场景中,要观察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关键是要搞清楚他在不同关系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这样才会有可能打破模式的循环,看清并且破局。
第三节:结构依存
再往深一层思考,依恋是什么?
某程度上,依恋就是作为人这个物种,在相应存在度下必然需要的依存结构。
一旦想通了关系是人类必要的代偿需求,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积极处理关系,而不是消极应对,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可选项,它是作为人这个物种无法逃避的必选项:
活在关系中,要么在关系中得到滋养、获得幸福感,要么在关系中被消耗。

2020.1.22

by 黄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