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战略专题1:外部分析

2020-03-24 11:38:06

战略还有用吗?

整个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战略管理。
我在各种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在顾问给企业的方案中,无数次看到他们借用战略管的工具和思想,我的文章也频繁引用。
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战略还有用吗?
很多人认为,现在商业环境变化那么快,还怎么做战略?可能战略没做完,世界就变了,战略没有意义!
我不那么认为,学习后,我发现战略管理是一种思路,是对商业的一种维度比较全面的思考。
战略,就是站在现在看未来。
关键不在你是否确保看得准,而在你有没有这种从科学的角度看未来的习惯。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介绍MBA上的《战略管理》。
它讲的是什么?
 
 
 
第一步

战略管理开始之前,它让你啥都别干,先搞清楚自己想干嘛
西方管理学反复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战略的起手式,是先思考事业的本身要解决什么问题,想搞成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
就是目标体系,包括:
  • 商业假设
  • 使命
  • 愿景
  • 目标
  • 价值观
以上几点,不重复介绍,前两周有两篇专题文章详细介绍过:
商业的前提假设
商业的目标体系
很多企业家或创业者认为,我创业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没那么多使命和愿景,很多大公司不也是没有也发展得非常成功吗?
我也不能反驳什么,只能说,随着中国的发展红利越来越少,现在企业经营只能更加精细化、全面性地思考了。
如今已经不是生产啥都能卖的时代,大家都在争抢市场、在争抢人力资源。
你的思考和手段越高明,才越有可能赢得竞争。
西方管理学的兴盛,不都是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才备受关注的吗?
就连战略的定义,都直接告诉你:
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如果竞争不激烈,挑战不严峻,你想怎么玩都可以,就是越来越难赢了,才需要去考虑。
所以,你没有思考商业假设、使命、愿景、目标,但是还能活着,不是你对,是你运气好。
 
 
 
第二步

搞清楚自己想干嘛了,就开干了吗?
还没有,先要做外部环境分析
在思考目标体系的时候,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进行思考。
但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看看我们的目标体系,是否可行。
外部环境,从宏观的微观,要看三个层次: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很抽象,所以战略管理给你一个工具,叫PEST,就是几个英文的首字母:
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表达为下面的图:
这个图的维度很全了,考察宏观环境,除了这四个方面,也想不到什么其它因素了。
很多人觉得它别用烂了,但不用它,在宏观环境上,其实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模型。
 
2、产业环境分析
看完宏观环境,下沉一步,看你所在希望涉足的行业情况。
怎么看?
战略管理也给你一个工具,就是大名鼎鼎的波特5力:
中间,是你现在的竞争者。
上面,是随时冲下来的潜在进入者。
下面,是替代产品,例如你卖照相机,手机就是你的替代品。
左边,是你的供应商,他强势还是你强势?
右边,是你的消费者,他让你降价你从不从?不从他会不会很容易走掉?
这个维度也很全,它比PEST牛,因为它比PEST用得更烂,但没人敢说它,因为更加没有替代模型。
 
3、竞争对手分析
再下沉,就是竞争对手分析了。
竞争对手很难分析,变化多,行为难预料。
战略管理对他也没有好办法,教科书压根连模型都没有。
所以就给了管理咨询公司生存空间了,各家有自己研究竞争对手的模型,例如Gantner就有特别出名的魔力象限:
但是维度太开放、太不统一,所以凭借的是顾问对行业的理解,模型,只是作为表演的道具。
其实不管是魔力象限,还是PEST和波特五力,他们最难的,在于信息收集的工作本身。
很多时候,企业压根就收集不到那么全的信息。
但无论能否收集足够,我们都应该往这个方向思考。
收集不到,是能力问题,能力可以锻炼。
但因为担心收集不到而不思考外部环境,是态度问题。
 
 
 
第三步

外部看完了,如果发现了一个机会。
下一步,就看看自己的能力行不行,也即是所谓的内部资源分析
内部资源分析,教科书也给你三个步骤:
 
1、价值链分析
看资源,别一上来就穷举,没有思考框架,是穷举不尽的。
又是波特告诉你,在一个企业进行运营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
(1)基本业务活动
(2)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就是你的业务核心环节,例如生产企业,就是进货、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环节。
支持性活动:就是一般所说的职能部门,例如采购、研发、人力资源、财务、IT等职能。
不同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价值链的组成不一样。
反正它告诉我们,要思考企业的价值产生过程,要分解再分析。
我记得2015年,老东家把自己的服务环节,解构成了90多个节点,先不管这样分合不合理,但这种思考方式肯定是对的。
分解、分层,才能逐个击破、逐级优化。
 
2、核心资源和能力分析
在价值链的基础上,看看哪一个环节我们是比别人资源强大、能力更优秀的。
如果没有,至少死也能明明白白。
如果自己觉得有,就用VRIO模型去拷问一下,这个资源:
  • V: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 R:这个资源是否稀缺?
  • I:竞争对手是否不可模仿?
  • O:这个资源能快速地组织和协调起来?
如果不满足VIRO,还真不能算是核心的资源和能力,因为别人可能也有。
 
3、独特竞争力分析
分析价值链,以及核心资源和能力,目的是为了找到对比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VRIO是对于单体资源的、局部的分析。
之后,还要配合两个模型,从整体上寻找自身的竞争力:
智力资本模型: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源资本,看看自己是否有核心优势。
品质、效率、创新、响应模型:从这四个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竞争力。(其实这个模型不喊这个名字,只是我忘记了)
根据以上三步,对于内部,该分析的,也分析得差不多了。
同样的,它的难度在于分析的具体能力而不在套路上。
但越不分析,越不会分析,越分析,从结果上修正自己的判断,就越能练就分析能力。
其实企业如果有钱,这些分析工作是委托给管理咨询公司做的。
但它也说明了,无论谁做,其实都是要做。
 
 
 
结论

以上,完成了:
-- 目标体系的思考
-- 外部环境的分析
-- 内部状况的了解
就到出结论的时候了。
这个部分,我们留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