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销售人员如何谋求“一时的成功”?

2020-07-20 13:09:05

Chapter1.一时成功

之前,销售科学流曾经基于《PSP销售流程框架》,以及David·C·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发布过《C&T销售人员能力模型1.0》:
它是销售科学流对于销售实战的一次大信息量整顿。(如果没了解过的读者,建议回顾《C&T销售人员能力模型1.0》)
很多销售从业者跟我反馈,这个模型似乎很复杂,学习和练习都需要时间,不知道何时才修成正果。
但他们常常看到很多别的销售从业者能力并不全面,但业绩也没有太差,甚至有时候成绩还很优异。
学习这么困难,不学似乎也未必不会成功。
这恰恰是很多人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原有行为模式,等待幸运降临,而没有主动学习的原因。
这个问题特别有代表性,单纯归因于“惰性”其实无补于事。
因为人类的行为机理是如果前进的阻力太大,而过程中又没正反馈持续驱动,行为就难以维系而倾向于放弃,就更没有后来持续努力的机会了。
一时的成功,恰恰形成阶段性的正反馈,驱动和支撑着行为的坚持,才有了后面的继续修炼
所以,如果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上,能抽象出除了运气以外,获得一时成功的因素,或许对于新晋销售从业者的成长会有所帮助。

 
 
Chapter2.知识模型
对于上面问题的探索,销售科学流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最近,我为一家企业思考他们的“销售人才标准模型”,主要用于销售人员的招募和培养。
如开篇看到的《C&T销售人员能力模型1.0》所述,销售科学流认为企业的销售人员人才标准,应该建立在销售流程之上。
但这家企业的销售流程,与之前合作的另一家软件公司相类似,而最终导出的人才标准侧重点却不一样。
这引起了销售科学流对模型的重新思考。
备注:
销售科学流在销售人员招聘方面,有过专题介绍,基于David·C·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销售科学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点击文章可回顾):
销售招聘:知识与技能评估
销售招聘:综合素质评估
销售招聘:个人特征评估
而文章开篇的图片《C&T销售人员能力模型1.0》也是以上面三篇文章为基础发展而来。
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首先来源于对“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不同,而后导致技能、综合素质、个人特征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发生相应的调整。
这个发现,源于销售科学流最近发展了一个新的“销售人员知识模型”它丰富和完善了对销售人员“知识”要求的维度。
这个模型,对销售人员知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简单解读下:
销售知识
就是销售人员对销售流程的理解,并以此延伸出对相关销售策略和技能的掌握。
人际知识
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了解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制造情绪的了解和认知。
专业知识
具体指对于销售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专业理解,是否能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不对称信息。
客户知识
对目标客户以及客户所在的生存环境的了解和认知。
这个知识模型,与销售人员如何能尽快获得阶段性正反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Chapter3.需求序列
销售科学流发现,两家销售流程相似的企业,由于销售的解决方案不一样,引致了组织分工方式的差异,从而产生对销售人员知识要求的侧重点各异。
原来以销售流程为导向的《C&T销售人员能力模型1.0》中,我们似乎少考虑了组织分工的因素。
所以,在企业特定的组织分工形态下,如果销售人员拥有的某方面知识和能力,恰好对应了企业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关键需求,即便其它方面有所缺失,销售人员也更有机会获得阶段性成功。
这样讲可能太抽象,我们举例说明: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家SaaS的CRM软件公司,它们有如下特征:
  • 需要向客户进行价值说明,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
  • 没有售前部门(技术协助部门)的配合;
  • 贯穿销售过程主要依靠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
  • 行业特性不强;
  • 单价不高。
那对销售人员的知识要求,会有以下的排序:
我们简单解读下:
1、首先由于没有售前部门,所以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显得特别重要,不能清晰地传递价值,客户压根不会买单。
2、另外由于销售人员贯穿从拓客到成交的销售全过程,所以对销售人员跟进策略以及促单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3、再者由于小微CRM系统有一定的需求共性,行业特征不明显,因此会更关心产品本身的价值与成熟度,而不是客户的行业特性。
4、最后由于单价比较低,决策中枢下移,产品价值的关注度一般高于个人利益诉求的比重。
但如果同样是SaaS的CRM软件公司,只要组织分化了售前部门,那么对销售人员的知识要求,就会发生如下变化:
简单解读下:
1、由于有了专门的售前部门辅助专业输出,所以专业知识的排序后移。
2、而一旦售前部门承担了专业角色,售前部门也会反过来要求销售人员的跟进和成交能力,所以销售知识排序前移。
3、售前部门的角色分担以及形成的反向压力,让销售人员即便在销售单价比较低的条件下,为了提高和巩固成交的结果,也开始聚焦人际客情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假设从SaaS的CRM公司,换成一家大型的行业ERP厂商,他们的特征则转变为:
  • 不仅配备专业的售前团队,由于行业特性明显,还分化出行业顾问;
  • 成交金额比较大,需要考虑多个角色的价值诉求;
那么,对销售人员的知识要求,又会发生以下变化:
简单解读下:
1、由于有强大的专业支援团队,专业知识对销售人员而言已经可以相对残化,反而由于成交金额大,所以,洞察、理解、兼顾各方利益,迅速构建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一旦成交金额大,销售周期一般会比较长,如何能够有效并加速引导项目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推进,需要销售人员有成熟的销售知识和操作经验。
3、虽然专业要求残化,但由于要保持与客户的持续交流,对客户以及其行业背景有所了解,有助于关系的建构,所以客户知识比重前移。
以上的三个例子,关于知识的排序可能未必精确,但它主要希望传达以下思想:
如果销售人员希望尽快获得阶段性成果,应该选择与自身特性相匹配的销售组织,它的关键是匹配性。
例如:
-- 如果销售人员有比较好的销售知识和人际知识,但行业的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可以倾向选择大型的、有专业售前体系的组织。
-- 如果只是有比较好的销售知识,但人际建构能力和行业知识相对缺失,可以先试着选择单价不高,同时有一定售前支持的组织。
-- 如果反过来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但销售知识和人际知识不够成熟,则可以先尝试任职于售前体系未分化的企业,通过专业的认知换取销售能力提高的时间。
-- 如果某些销售从业者已经有了行业积累(客户知识),而其它方面缺失,则可以先任职于行业性属性比较鲜明的组织,通过行业的理解谋求其它方面的提高。
以上,是销售科学流现阶段给新晋销售从业者的建议,它总结为下面一句话:
以四个方面的知识模型为参考,找到自身已有的优势,选择适合的企业,通过阶段性的成功,推动持续学习的飞轮。
如果有些销售从业者刚刚进入销售职能,4个方面都缺,那销售科学流建议他们跟着本公众号学习,特别是销售实战部分,通过体系化销售知识的学习,作为销售工作的开端与切入。

 
 
Chapter4.管理价值
最后,销售科学流认为,对于销售管理者而言,本文的思考也值得借鉴。
很多时候,企业都希望招募到能力全面的销售从业者。但如果应聘者的知识和能力都比较全面,也许他们便会有更好的选择,即便成功招募,成本和流动率一般会比较高,文化兼容性也不强。
我们参考外企的经验,他们走过了无数弯路,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最后发现与其找经验丰富、成熟度高的人才,不如招聘名校毕业生,通过培养体系标准化输出,这样的效果反而更好。
以此为借鉴,也许我们没有体系化的培养体系,但至少应该搞清楚在现有的组织分化形态下,找到对销售人员的关键要求,以此作为招聘的关键指标
这个世界至少受到两个底层规律的影响:
一个是越演化,越分化。
一个是越分化,越残化,最终只好取舍。
所以一方面,企业的销售职能应该倾向分化,从而简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
而一旦职能因为分化而简化,就应该果断地弱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而不是一味求全而不懂取舍。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触发你的一点思考。
如果读者有时间,建议回顾《从物演分化的视角,看销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