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什么?
2022-06-12 14:43:24
引子
最近,一直在写“需求引导”相关的文章。在思考“如何进行需求引导”的时候,常常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对“需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最近,我对需求的定义进行了第4次迭代。因此,对“需求引导部分”进行总结之前,我需要先跟读者分享关于“需求”的最新思考和理解。
需求的定义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引用过201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词语》中的定义:
需求,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需要。
我还引用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
需求,是指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但我对这两个定义都不甚满意,翻阅了大量资料以后(最近甚至还跟ChatGPT认真探讨了一番),销售科学流对“需求”进行如下定义:我们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 所以,我们不能离开需要谈要求。
需要
既然“需要”那么重要,那究竟“需要”又是什么呢?作为“名词”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把“需要”解释为:
对事物的欲望。
作为“动词”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把“需要”解释为:
应该有或必须有。
把两者结合到一起,我对“需要”有如下定义:有些欲望不太强烈,只是“想要实现,但又可实现可不实现”,它对应英文单词——Want。有些欲望比较强烈,被认为“应该实现”,它对应英文单词——Should。有些欲望非常强烈,被认定为“必须实现”,它对应英文单词——Must。
另外,由于“需要”和“需求”从中文角度看,实在太相似,容易混淆,所以后面,我们把“需要”直接称之为“欲望”,大家读起来会更好区分。
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欲望的强烈程度”又取决于什么呢?
诱因
欲望的背后,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 要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么是一个(看到别人有,自己也想有)期待实现的“愿望”。我们把这两者统称为 诱因。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我把“诱因”分为以下四类:痛点:重要且急需实现的目标。污点:重要但不迫切的目标。痒点:迫切但重要性不强的目标。白点:既不重要又不迫切的目标。它们与“欲望”一一对应,表现为下图:
结论输出
到此,需求这个概念,应该大致表述清楚了。基于需求的定义,我们有以下理解:1、需求,首先体现为需要(即“欲望”)。2、基于欲望,会延伸出一系列要求。(在需求中,要求常常备受关注,但我却认为它是最不重要的)3、而欲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背后有诱因。4、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欲望是否强烈,而欲望的强烈程度,又取决于诱因的大小。
应用
到此,关于“需求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彻底说清楚了。但读者可能疑惑:
大费周章搞清楚了“需求的定义”,究竟有什么用?
在我看来,大有用处,在此定义的指引下,能够帮助销售从业者完成下面这些认知迭代:否则,我们很可能花了大量时间满足客户要求,最后才发现,这件事在客户那里压根不重要,客户购买动机不足。有时候,一个大大的要求下面,不过是一个小小的Want,而且那个Want背后的动因连痒点都算不上,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白点”。所以,遇到需求,第一时间不是去响应要求,而是去尝试搞清楚需求背后的需要和目标。读者可能会有疑问:
如果发现是一个“白点”(或者是一个“痒点”),难道就不去努力了吗?
当然不是。但需要销售从业者注意的是,“需求升级”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它需要以对客户的深入理解为基础,然后与客户探讨并互动而产生。有时候,客户认为是痒点(或者是白点)的需求,可能只是源于对问题认知不到位、对价值理解得不清晰。经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后,也许会发现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解决后能产生巨大的价值。那客户有什么理由不去解决呢?-- 有时候,客户提出的要求不一定合理。-- 有时候,即便客户的要求合理,但我们可能做不到。-- 有时候,即便客户的要求合理,我们也做得到,但无法拉开竞争差距。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和改变客户的要求。而只有当销售从业者对“欲望”和“诱因”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与判断,才有可能帮客户提出一个更能满足其需要、更能解决其问题的“要求”。所以,能够基于“诱因、欲望、要求”三个层次来理解需求,是我们开展销售活动的根基之一,它有助于销售从业者重新审视以及修正自己的销售行为。
结束语
以上,就是自2022年《销售人员工作手册》开写以来,销售科学流对“需求定义”的第4次调整,我称之为“需求定义4.0”。*之所以对这些底层概念如此执着,是因为我觉得一些“销售的基本概念”是开展销售工作的“认知根基”。这,就是我想跟读者说的话,希望本期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