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不靠谱的商机太多,怎么破?

2020-07-17 11:38:19

Chapter1.商机不靠谱
在项目型软件领域,我们常常会听到同事或者渠道跟我们喜报:
“有个项目很靠谱,要不要去搞一下?”
先不论这个软件项目跟企业的能力和积累是否匹配,就说项目本身“是否真的靠谱”?
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
很多人觉得,不去尝试一下便无从判断。
瞎忙活了一段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精力,最终发现项目不靠谱,成本极高。
怎么破?

 
 
Chapter2.判断依据
企业其实很难对商机直接作出不靠谱的判断,例如:
 
-- 销售人员发现一个软件项目需求很适合所在公司,我们能说这个项目不靠谱吗?
 
-- 销售人员有很好的客户关系基础,客户诚挚地期待与销售人员再度合作,态度诚恳,我们能说这个项目不靠谱吗?
 
-- 客户所在的行业是我们的优势行业,而且客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也表现出对我们的兴趣,我们更不敢说项目不靠谱。
 
......
而恰恰是上面这些表面的机会,让企业在售前阶段投入大量的精力,最后才发现机会渺茫,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
它的背后机理是:判断不充分。
上面举出的例子虽然不足以说明项目不靠谱,同时也不足以判断项目靠谱。
我们需要一套维度相对完整的判断指标,来辅助我们对项目的判断。

 
 
Chapter3.IBM
在商机的判断上,IBM有一套“商机4问”:
第一问:真的有商机吗?
第二问:我们有能力参与吗?
第三问:我们能赢吗?
第四问:对我们来说值得赢吗?
简单解读下:
第一问
第一问以及它延伸的几个问题,主要帮我们理清楚,当销售人员反馈客户有一个项目需求的时候,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真商机”?
读者可能不解,商机还有假的吗?
并不是说有谁在说谎,而是一个商机要转化成项目,要具备一些条件。
我们试试顺着一个思路往下思考:
-- 这个需求客户传达者自己的想法?还是某个领导的想法?
-- 这个领导有没有话语权,有没有能力让需求立项?
-- 这个项目对公司是否有价值?还是价值不大?
(举例:客户想做一个售后管理系统,但企业每年的售后服务次数就那么几十次,平均下来一个月还不到十次,现有用excel处理已经绰绰有余,只是体验没那么好,如果是这样,看重效益的民企,显然就不容易花几十上百万做售后管理系统。)
-- 即便有价值,这个需求是否紧迫?还是客户有更紧迫的问题要处理?
-- 即便急迫,客户有没有预算?有没有足够支付能力?
-- 即便有足够支付能力,决策人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接触决策者,从而促进立项?
......
这些问题不解决,也许商机本身就是伪机会,纵然是真商机,至少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立项。
最可能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的需求,只不过是客户突然间的YY罢了,即便有心,最后可能也无力。
 
第二问
一方面
第二问试图告诉我们,即使最终确认是一个有效商机,但也要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参与。
在软件行业多年,看到有正向积累和良性发展的公司,一般都懂得取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也明白精力有限。
只选择自己能够承载的,而放弃无法沉淀的诱惑。
很多长不大的,就是为了生存,什么都接,缺乏积累方向的思考。
另一方面
从更高的层面,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
就好像之前写过的《商业模式九层画布》,一家企业要实现其价值主张、为客户提供价值,必须要内观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
它顺延过渡到第三问。
第三问
作为大型软件项目的角逐,第二问的“企业能力匹配“只是入场券。
而要“赢”,就要看人,看我们是否能获得“各关键角色”的支持。
很多时候销售说:“我跟谁谁谁很熟了”。
但殊不知,一个角色再支持我们,往往无法影响一个项目,特别是项目金额越大,角色越复杂。
这个部分未来通过《甲方角色与动态关系分析》再专题介绍。
目前我们需要清晰认知到,在商机判断阶段,我们要客观搞清楚:
-- 支持我们的角色有哪些?
-- 是否足够?
--我们是否有能力获得其他关键角色的支持?
第四问
这是对第二问的进阶延伸,这个问题是以经营者为视角
即便能力符合、有赢的机会,从经营者角度,我们还是要问自己,这个单是否值得打?
从浅层次理解,公司在同一时间会有多个机会,机会与机会之间有优劣之分,这是值不值得的第一层次。
从更深层次理解,企业的每一个选择,理论上都应该与它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值得与否,是战略取向的权衡。
应该是我们在主动选择了方向,而不应该被事情所牵引

 
 
Chapter4.SAP
以上4问,体现了IBM销售体系的科学性,也意味着IBM鼓励并践行着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在最契合、对它最有价值的客户身上。
这是IBM销售成功的关键之一。
IBM关于商机评估的方法论,已经广泛运用于泛方案销售领域,包括SAP、Oracle、AC、Deloitte等国际信息化巨头,也包括国内如用友、浪潮、鼎捷等大型软件企业。
上周,有幸再度参加SAP为期三天的培训与交流。
期间了解到,SAP在CRM上创建某些解决方案商机时,需要跑一套系统流程,如果某些条件不符合,商机不允许创建。
很多销售人员对此嗤之以鼻,不能理解,但这恰恰是SAP的销售管理者对商机契合度评估的深刻理解。
不适合的商机,只会浪费精力、浪费资源、徒劳无功

 
 
Chapter5.《OJ》
前一周,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销售人员的能力模型》,在“P3.需求确立”阶段,销售人员需要配合相应的销售工具:《OJ》。
 
OJ全称是Opportunity Judgment,就是“商机评判”,就是受启发于IBM的商机4问。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或解决方案)、不同的客户细分选择,有效商机的考量维度和评判依据不尽相同。
今天的文章,希望让读者建立商机多维度判断的意识。
商机的多维度评判是管理者与销售人员对话的统一语言,也是企业与外部合作可尝试构建的语言标准。
-- 什么商机才是靠谱?
-- 我有中间会不会有人过于感性和乐观?
-- 如何能不带偏见地讨论是否跟进一个商机?
构建企业的OJ标准,是一种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