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户产生“依赖”,他就不会离开......
2020-09-29 12:13:02
Chapter1.引子
前面连续好几期,我们都围绕着”销售工具体系“展开专题探讨,有些读者反馈说,虽然很有收获,但有点学习疲劳了。
所以,本周插播一期番外篇,我们在再谈一谈信任。
销售科学流的读者应该不陌生,我们在文章中经常强调“信任”的重要性。
从产品、企业、媒介(也就是销售从业者)三个方面建构与客户的信任关系。
但该文章在描述作为“媒介”存在的销售从业者,应该如何与客户建立信任方面并未深入,而只给出了“专业”这一简单的答案。
有读者曾在后台留言问:
除了“专业”以外,与客户建立信任就没有其它要素了吗?
所以,读者的这个问题我一直保存着,期待有一天能给出更完备的答案。
直到最近,我在李笑来的新书上看到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对于如何与客户建立信任有了新的思考,故想分享给大家。
Chapter2.信任
我把李笑来对信任建构的描述,总结为下面的模型:
1、专业
首先,李笑来还是突出了专业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是分化的产物,每个人都基于不同的“功能”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
残酷点说,如果我们不能为社会提供“某种功能”,我们对社会就没有价值。
而在同一个生态位,提供的功能越深度、越熟练、越高效,别人就越愿意与之合作。
而这种深度、熟练、高效,就是“专业”的底层机理。
缺失了专业,我们便无法真正立足于某个生态位。
别人也就不会与我们产生持续的连接,信任建构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专业,是信任构建的基础。
2、靠谱
信任建构的第二个要素,是靠谱。
专业,只是基础,它决定了“有没有能力”连接他人、连接世界。
而靠谱,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与我们连接。
但“靠谱”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如果对此有所反思,进而有所提升,我们需要搞清楚“靠谱是什么”。
对于靠谱,罗振宇曾经有个传播很广的描述: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虽然这个解释很接地气,但我觉得李笑来的描述更为具象,他认为,靠谱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1)开始前做足准备工作
2)过程中全力以赴
3)结束时做足收尾工作
看到这三条标准的时刻,我觉得特别完备,似乎“靠谱”便该如此,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想必就非常靠谱了。
但另一方面,如果用这三条标准衡量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我发现大家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准备阶段,我看过许多销售从业者完全不做准备工作,就直接与客户交流,我也曾见识过许多应聘者不对企业进行前期了解,就直接进场面试。
在执行阶段,很多人也是得过且过,不要说全力以赴,能把它做完就不错了。
在收尾阶段,出了问题没有反馈,完成以后没有回音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所以,不要说“做足”或者“全力”,很多时候压根就是“没做”。
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靠谱,是当下非常稀缺的品质。
信任之所以常常缺失,离不开很多协作者的不靠谱。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
通过“做足”、“全力”而变得靠谱,性价比似乎不太高吧?
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怎么看。
如果我们觉得“做得多”很吃亏,那显然“做不足”甚至“不用做”才是划算的。
但如果视角转换,我们发现变得靠谱,受益者居然是自己。
特别是当对待“随便做”还是“充分做”,又或者“应付了事”还是”或“全力以赴”的时候,居然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任。
那么,变得靠谱,似乎就是唯一选项了。
所以,很多人没有表现得特别靠谱,可能不完全是因为靠谱很难,而是他们不知道原来“靠谱”这个品质将直接指向“信任构建”这个结果罢了。
但问题又来了:
即便我们知道“靠谱”与“信任”直接相关,但要“做足”、“全力”,也太难了吧?
也许,一开始要事前“做足”准备,事中“全力”以赴,事后“做足”收尾,确实有难度。
我们不妨先做到事前“做准备”,事中“不随便”,事后“有收尾”。
只要做到这三点,也许就已经能PK掉90%以上的人了。
3、可被预测
除了专业、靠谱以外,李笑来的信任模型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分别是“有原则”、“有底线”。
很多时候,我们信任一个人,除了因为他能提供我们需要的价值,并表现得足够靠谱以外,还因为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他有原则、有底线,我们能对他这个人的人品放心。
有原则的人,做事方式是特定的,选择是有依据的,他们会用他一贯的原则做决策。
有底线的人,做事的时候,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他们坚决不做。
于是,这样的人,其行为是“可预测的”。
即便需要在一个新的领域与他们产生合作,有不确定性,我们仍可以做出一些合理推测,他这个人可能会怎么做。
-- 因为他们一贯如此——有原则
-- 因为他们有些事情绝对不会做——有底线
到最后,我们会看到这种预测又一次“不出所料”,我们就会更加信任他。
所以,有原则、有底线,特别有利于信任的持续建构。
但在践行中,要做到“有原则、有底线”却非常不容易。
因为违背原则、放弃底线,常常能够换取眼前的利益,甚至可能是很大的利益。
而严格按照“原则”和“底线”做事,经常会掉进坑、撞到墙,轻则皮肉损伤,重则头破血流。
所以,我不敢说“有原则、有底线”就一定是对的,它取决于你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下看。
-- 如果从短期利益看,很多时候坚持原则、坚持底线,就是特别傻X的做法。
-- 而如果站在长期的视角下看,很多时候放弃短期利益,坚守原则和底线,恰恰是大智慧。
但是这样的解释可能还不足以说服读者放弃眼前利益,进而坚守原则和底线。
毕竟,作为一个理性人,总不能为了所谓的“大智慧”,就舍弃利益吧?
那么,这个所谓的“大智慧”究竟是什么?
Chapter3.信赖
李笑来谈了一个更进阶的概念——信赖。
信赖 = 信任 + 依赖
信赖,是信任的升级形态:
信赖 > 信任
如果因“信任”进而产生了“信赖”,层次就升华了。
在信赖的场景下,不是别人“愿不愿意”跟我们合作,而是他们“只能”和我们合作。
因为我们已经被“依赖”了。
依赖,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关系,一旦产生依赖,隐含的意思,就是“离不开”,或者“难以离开”。
就像很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旦任何一方发生意外,另一方可能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绝望之中。
所以,作为主体,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而不能自拔。
而作为客体,(有些场景中)我们却非常希望他人能够对我们能够产生依赖。
那么,“信赖”究竟在“信任”之上叠加了什么?
答案其实出奇的简单,就是——长期。
信任,只要我们专业、靠谱、有原则、有底线就够了。
但信赖,必须是长期地专业、靠谱、有原则、有底线。
只有“长期”,才能造就“依赖”,最终形成“信赖”。
Chapter4.总结
以上,便是对于读者“作为个体,有什么办法与他人建构信任?”问题的回答。
我们不仅探讨了“信任”如何建构,还进一步延伸到了“信赖”的产生机理。
最终,我们发现,“建立信赖”只要长时间坚持专业、靠谱、有原则、有底线就行了。
坏消息是,要做到“专业、靠谱、有原则、有底线“并不容易,加上“长期”就更难了。
但好消息是,你至少已经知道了方法和实现路径,同时恰恰因为不容易,才让我们有可能与他人拉开差距。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