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能做到这样,下一个罗振宇就是你!
2020-07-27 14:38:18
Chapter1.贩卖焦虑?
很多人说罗振宇贩卖焦虑,但我想说——你高估他了。
如果不是如今的人们因为感受到竞争加剧、红利递减、贫富差距、认知分化等时代特征,罗振宇想卖也卖不出去。
罗振宇之所以能卖,恰恰只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罢了。
我从2016年“得到APP”上线一直使用至今,我看着它的迭代和进化,我不仅不愿意从“贩卖焦虑”这个视角看待它,因为这个视角对我们于事无补,除了感慨一句“罗振宇真黑”以外,在这个视角下,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反而,作为企业家和销售从业者,我们不如分析下“得到APP”为何如此成功?
它占据了知识付费的第一把交椅,它成功背后的机理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从产品、价值观、使命三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罗振宇的商业逻辑几乎灌注在其“得到APP”产品中,所以下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得到APP”。)
Chapter2.产品角度
第一个层次,是“产品角度”。
产品的优势,除了“得到”上老师的背景、课程的质量、课程的层次设定、APP的人机交互体验等方面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思想贯穿在“得到APP”的所有产品之中,这就是——长期主义。
也是罗振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打造一个知识工程。
很多读者可能没有感受到这句话的威力。
我举例他的“每天听本书”栏目。
有些朋友跟我反馈,他们已经买了如“樊登读书会”,或者什么“每晚听本书”的服务了,所以不需要得到的“每天听本书”。
我觉得,他们没有看懂“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
市面上,大多数听书节目,都主要遵循一个逻辑,就是——节目分享什么,我就听什么。
而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是另一套逻辑,虽然它名字为“每天听本书”,但是它除了让读者每天想听书的时候有书听以外,它真把自己做成了一个知识工程。
它不是每天发布一本书,而是每天发布好几本,一直发,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了两年,里面积累了几千本(这个进程仍在继续),已然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书库。
而且是一个“以搜索为主”的速读书库。
-- 当珍惜时间的我们,想提前了解某一本书的观点是否值得我们详细研读的时候,“每天听本书”能够派上用场。
-- 当我们想快速了解某一个领域的不同著作对该领域观点的时候,“每天听本书”能够派上用场。(现在图书数量在逐渐丰富中)
只要在“每天听本书”栏目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领域的书籍。
而只要花2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一本书(或多本书)的主要观点。
而且为了方便读者回顾,还把听书的内容整理成文稿和思维导图。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完成了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转化。
而且,这种通过“长期主义”实现“六经注我”的理念,贯穿在整个得到APP的所有产品中。
也许读者还不知道“得到”的好,而如果一旦用习惯了他们家的知识服务,就无法更换别家的知识产品了。
Chapter3.价值观角度
而我们不得不追问:
得到为什么会有“长期主义”、“六经注我”这些产品理念呢?这些理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我认为,所有理念的生发都不是偶然的。
这就到了对“得到APP”第二个层次的理解——价值观角度。
我曾经服务的一家电商企业,他们请过得到的某位副总裁担任公司的运营负责人,但很不幸,没有合作多久,双方就因为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了。
这个前得到副总裁与电商公司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是否处处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几乎是得到公司内部唯一的价值准则,这条准则体现在整个得到APP的产品中。
例如,一般来说,为了避免别人复制,一篇专栏文章、一本电子书都不能随意复制粘贴里面的文字。
但得到APP却可以。
我听过得到的一位合伙人金错刀先生曾经表达过,看到好的内容企图把它复制保存下来,是用户天然的冲动,在那个时候能够把内容保存下来用户才会感觉到爽,如果禁止了,用户就不爽。
所以最终,在得到APP里,无论是一堂高质量的课程,还是一本独家发布的书籍,用户都可以随意复制里面的文字,哪怕得罪出版商。
这就是得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坚持。
还有另一个原本我没察觉到,后来有了对比才发现的实例:
最近,有一家也蛮著名的网课APP邀请我去录制音频课程,我便到该APP上先了解其它同类课程。
但当我想试听某课程中间的某一节课的时候,我发现被限制了,我只能试听它限定的第一节。
很多读者可能会奇怪,别人卖课时把你的试听限定在第一节,吊你的胃口,这不是很正常吗?
但大家觉得正常的事情,恰恰在得到APP上就不会发生。
在得到APP中,一个30节课的中型课程,学习者可以随意挑选5节课免费试听,一个10节课不到的小课程,学习者也可以试听任意的2节课。
以前,我没觉得这个设定有多特别,有了对比才发现,以用户为中心和没有以用户为中心,真的区别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处处都体现着得到的以用户为中心,它几乎伴随着得到APP优化的全过程:
-- 最开始做年度专栏,后来发现年度专栏对用户压力太大了,就开始做30节的中课、10节的小课。
-- 为了规避碎片化学习带来碎片化认知,每个课程的设定,都要求其结构性和完备性。
-- 在知识服务市场竞争之下,从用户可接受的价格角度进行定价调整。
-- 同时为了不伤害老用户的付出,在打折的形式上煞费苦心。
.......
每一处细节,都渗透着对用户的关注和思考。
事实也证明,以用户为中心的各种设定,确实收获了用户的忠诚度、用户的口碑,以及知识服务领域的行业地位。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以用户为中心”这条价值标准的外部市场价值,那这个观察,还是浅了。
Chapter4.使命角度
穿透“以用户为中心”,往更深的层次看,我们会找到“使命视角”。
这个视角怎么理解呢?
作为一个顾问,我服务过不少的发展中企业,我能深切感受到一家小公司的无奈——知名度低、体量小、薪酬竞争力弱。
它们很难招揽到高端人才。
但这种困扰不仅发生在小公司,即便是一家大企业,就如我曾任职的上市公司,即便给出很高的薪酬,也不一定能找到优秀人才。
哪怕真招揽到一些高端人才,如何有效驱动他们也常常是头痛的问题。
就连华为,知名度和薪酬水平都位列第一梯队的企业,领导人任正非去年还感慨过:
在美国制裁华为之前,华为内部已经呈现官僚化,机构臃肿,没有活力。
如果连“钱”和“名”都不足以有效聚拢和驱动人才,那还有什么能呢?
马斯洛以及类似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除了钱,人还有成就感与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
注意,我们不是想说有些人愿意为了追逐自我价值可以连钱都不要,即便真的有,也一定是极少数,不在本次讨论对象之内。
我想说的是,当基本保障一旦被满足后,越有追求的个体,越愿意追逐成就和自我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愿意一起做一件事,不一定是因为那件事能带来多少财富收益(有当然更好),而是因为那件事足够了不起。
为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而努力,为一件有使命感的事情而奋斗,恰恰是聚集人才的有效方式。
就如任正非说“华为去年重新迎来了高昂的士气”,究其根本,有什么比共同御敌更能唤醒团队的奋斗精神呢?
所以,得到APP的“以用户为中心地持续打造知识工程“是什么?
它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试想一下,作为得到的员工们,每一天除了出卖自己劳动赚钱以外,他们还觉得在为人类的认知工程而努力,在为知识界作贡献。
只要罗振宇以及他的得到继续彻底奉行“以用户为中心地打造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工程”的使命,便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得到公司聚集,无论是老师还是员工。
甚至,到了后面,这种使命自身便拥有了生命力,即便脱离罗振宇以及一众创始人,使命仍会继续履行。
Chapter5.总结
也许,你会很奇怪,通篇在讲“得到APP”,是帮罗振宇打广告吗?
另外文章大量涉及“得到APP”的细节,如果读者没在用“得到”很可能没共鸣。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这跟销售有关系吗?
我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销售从业者,从“得到”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为企业,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确实在解决某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2、在产品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是时刻把客户放在心中?还是只考虑收入、利润、增长?
3、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除了给钱,我们企业有什么能够吸引员工的?有什么地方让员工感觉自豪?
如果你是销售从业者,我们也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们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销售的产品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还是在盲目地销售?
2、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是“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导向”?还是只在想方设法把东西卖出去?
3、在未来的5年、10年里,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应该打造怎样的人设?
也许,你有自己的答案,也许没有。
而我,作为“得到”的用户,从它的成功中,我看到了“价值导向”、看到了“长期主义“、看到了“对客户负责”、看到了“使命驱动”。
在未来,无论我作为一个销售从业者、一个销售管理人员、一个销售顾问,还是一个创业者,这都是我愿意坚守的。
也许,它不一定能为我带来多大的成功,但至少能让我成为“值得自己尊重的人”。
这篇文章,是一个用户对“得到APP”的致敬,也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