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销售人员如何“拓展渠道”?

2022-07-02 08:53:24

回顾

在上一期文章《销售工作有哪些?》中,我们介绍了,从销售的定义出发,“销售工作”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获取商机2、转化商机3、经营客户接下来的几期文章,我们将详细讲解第一项工作——获取商机。获取商机有两种方式,它们分别是:-- 拓渠道-- 拓客本篇,我们先聊一聊“拓渠道”。


拓渠道

什么是拓渠道?拓渠道,也叫“渠道开发”,就是把“我们的能力”展现在“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可能出现的地方,让这些客户能够找到我们,进而获得线索,最终发现商机。

要理解上面这个定义,需要先回顾几个基础性定义:商机 ,是一个我们有能力满足的需求。线索 ,是有可能发展成商机的“信息”。目标客户 ,就是那些“直接带有商机”的个人或组织。潜在客户 ,就是那些“可以诱发商机但还未诱发商机”的个人或组织。对此仍有疑惑的读者,可以回顾《几个必须提前搞清楚的“销售关键词”》一文。

基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 拓渠道的“前提”,是“找到”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出现的地方”。拓渠道的“目标” ,是获得线索,最终发现商机。拓渠道的“的实现路径”,是让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看到我们的能力”。综上,“拓渠道”可以抽取出3个关键要素:1、能力边界2、渠道本身(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可能出现的地方)3、信息传递

1、能力边界

为什么“拓渠道”要先讨论我们的能力?因为,拓渠道的最终目标在于“商机的获取”。而商机,是一个我们“有能力满足”的需求。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便不存在所谓的“商机”,也更无法去谈“商机的获取”。那么,什么是“能力边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销售从业者要先搞清楚下面这些问题:-- 我们公司能提供哪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了表述的简洁,下文我把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统称为“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解决了客户的哪些问题?-- 比起竞争对手,我们的解决方案有哪些优势?-- 客户的哪些需求是我们不能满足的?能力边界不仅要求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强在哪,还要求我们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确认了能力边界,才好确定谁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关于这方面,曾有一次渠道交流让我印象深刻。

几年前,我与国内某家“人力资源SaaS软件公司”的销售总监有过一次交谈,他希望我能给他介绍一些客户。当我问及他需要什么类型客户的时候,他的回复非常清晰:1、在行业和规模方面,500人以上的互联网企业最优,制造业客户大概率不适合,其它行业需要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成交可能性才会比较大。2、需求方面,除了那些复杂的“排班功能需求”不太合适以外,其它的人力资源系统功能需求都能满足,在招聘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更是强项。

他的回复明确地表述了他们的能力边界,并且给我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区间,让我知道介绍哪些客户比较合适,哪些客户不合适。

2、渠道本身

当确认了能力边界以后,我们就要去寻找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出现的地方,也就是渠道本身。一般来说,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对应的渠道会很不一样。例如:卖洗发水的,渠道一般是商超、便利店,因为他们的客户一般会出现在这些场所。卖保险的,渠道可能是身边的朋友(他们既是直接客户,也是渠道),也可能是医院(因为可能生病花钱的时候才更知道保险的重要性)。卖软件的,渠道可能是同业的销售人员,也可能是各种技术文章的评论区。不知道读者有没有留意到, 我们所说的“渠道”,不仅限于“物理场所”(例如商超、医院等),还包括一些能接触到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的“人”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表述中,虽然我们把“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放在一起来说,但事实上他们“出现的地方”往往是不同的,销售从业者需要分别进行思考 。举个例子,在软件行业,那些目标客户因为有明确的需求,所以一般会直接搜索相关的厂家和资讯,那么,他们出现的地方就可能是:-- 百度(目标客户可能会用百度进行搜索);-- 知乎(目标客户可能会用知乎进行搜索);-- 资深的数字化转型专家身边(目标客户可能会询问这些资深的数字化转型专家的建议);-- 行业专家身边(目标客户可能会询问这些行业专家的建议);......而对于那些“可以诱发商机但还未诱发商机”的 潜在客户,由于他们没有明确需求,我们只能猜测他们日常可能出现的地方:-- 非竞品同业销售人员的身边(我们的潜在客户也是同业的客户);-- 老客户身边(潜在客户可能跟我们老客户处于共同的圈子,经常交流);-- 一些IT领域的活动、行业的活动(潜在客户可能会出现这些活动中);-- 头条、知乎、CSDN等信息平台(潜在客户可能会上这些平台看文章);......以上的渠道列举肯定是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渠道效果很一般,我只是通过这样的列举,向读者传递:销售从业者需要分别从“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两个角度打开思路,寻找他们可能“出没的场所”和“接触的人”,持续开发和扩充自己的“渠道列表”。

3、信息传递

找到合适的渠道以后,下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 为了获取商机,我们要在渠道中传递哪些信息?首先,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获取商机,那么,传递的信息只要能引起客户的兴趣,最终实现彼此的对接,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完成了。那要说什么,才能引起客户的兴趣,并最终对接上呢?对于“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我们要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直接带有商机的目标客户” ,信息传递的关键在于匹配,我们可以告诉他们:(1)我们有能力解决XX问题(目标客户的需求);(2)我们能力很不错,也很有经验;(3)我们还考虑到一些你可能没想到的方面;(4)希望与你联系上;对于“可以诱发商机但还未诱发商机的潜在客户” ,信息传递的关键在于制造意外,我们可以告诉他们:(1)很多人遇到XX问题;(2)这个问题很重要(要么收益很大,要么后果很严重);(3)很多人都已经在关注和着手解决了;(4)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可以聊一聊。在上面的举例中,我没有企图把“很多信息”一股脑地塞给客户,因为这样做并不利于目标的实现(获取商机或线索)。我们只需要“简洁并有力”地向目标客户传递“我们有能力” ,向潜在客户传递“一个意外的认知”。 最终让目标客户觉得我们“匹配”,让潜在客户受我们“吸引”,进而联系我们,目标就实现了。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在不同的渠道中,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位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销售人员。第一个渠道场景是,你希望通过一个“非竞品的同业销售人员”(例如一个HR系统的销售人员)获取一些“潜在客户”。你会怎么做?简单粗暴地跟他说“介绍客户给返利”?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对,但如果只是这样做,我们的诉求大概率很难实现。一方面,我们无法要求对方花时间精力推广我们的产品,毕竟他有自己的主业。此外,即便他愿意花精力去推广,也不见得有能力把我们的价值传递清楚,毕竟他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所以,要实现“引起潜在客户兴趣”的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材料”来助力。例如,一张电子名片+一篇有吸引力的的推文+一份产品介绍。我们再顺便帮他编辑一条信息,比如:

这是我一兄弟公司的CRM产品,他们公司在CRM领域深耕了10年,做了XX、XX等上百个知名企业的案例。他们聚焦于CRM的“成功落地”,业界口碑很好,刚转发给你的资料我看过,很简短,也很有启发,推荐你看看。另外,我这位兄弟也很靠谱、不烦人,如果你对他们家产品感兴趣,可以找他了解下。

让这个渠道小伙伴连同电子名片、介绍文档,配合上面的文字,一键转发给潜在客户。这样的做法比单纯一句“介绍客户给返利”会有效得多。

有读者可能会问,那位非竞品同业的销售人员为什么要帮我们呢?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扮演一位“索取者”,这种渠道关系不会长久,“人与人”的渠道建构:
-- 要么“互惠”(我们也帮对方推广)
-- 要么“互利”(建立在利益报酬上)。

如果换成另一个渠道场景,例如这个渠道是“某篇CRM横向对比文章的评论区”,我们希望让那些看文章的“目标客户”觉得我们“很匹配”,那么,传递的信息就是 一段简要的介绍文字 :

客道CRM,面向“IT行业”、“贸易行业”、“制造业”3大领域,提供专业的CRM的“规划”、“建设”和“落地”服务。我们已经有10年的CRM实战经验,以“销售管理优化”、“全员落地”、“业绩提升”为目标,服务了上百家中大型客户。如果你也在选型CRM,很希望与您交流,详情可访问kdsult.com,或直接联系13710303341(微信同号)。你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套CRM系统,它不是目的本身。

以上,就是在不同渠道,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的一些示例分享。销售从业者可以参考上述的示例,梳理一份属于自己的“渠道拓展手册”,并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更新和迭代,为自己打造一套持续获取商机的方法。

小结

以上,就是本篇对于“拓渠道”的相关介绍,我们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对于“拓渠道”,我们进行了如下定义:拓渠道,就是把“我们的能力”展现在“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可能出现的地方,让这些客户能够找到我们,进而获得线索,最终发现商机。在此定义中,我们抽取了三个关键要素:1、能力边界2、渠道本身3、信息传递并进行了一一的介绍。下一篇,我们将继续讲解“获取商机”的另一种方式——拓客。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