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无信任,不成交!

2020-07-22 22:28:55

Chapter1.引子
 
流量,是所有商业模式的第一环,是起手式。
任何的商业组织从成立的第一天,到其寿终正寝,都离不开对流量的思考和努力。
因为经历过创业,也多次从事与销售相关的管理工作,因此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解决流量获取问题。
我不断探索各种流量渠道以及流量获取方式,发现有些渠道带来的流量转化率特别高,有些转化率则特别低。
我一直在思考,究竟影响流量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流量的有效质量?

 
 
Chapter2.流量预期
流量预期,就是流量经过的时刻,这些流量有什么预期。
我举个例子:
 
2008年,我开了一家甜甜圈店,选址在广州公园前地铁站通往五月花广场的一条地下商业街上,第一次看店铺的时候,人流涌动,我当时激动不已,最终以27000元/月的租金,租下一个9平米的小商铺
(注意当时是2008年)。
 
当时觉得自己的产品也足够吸引人,类似下图:
 
 
在开店的第一天,才发现自己太天真,实际状况跟想象完全不一样。
 
挣扎了半年后,甜甜圈店以失败告终。
 
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流量的预期。
 
在这条商业街上,大多数人都是过客,他们走这条商业街,只是因为走这里比走其它地方更便捷,他们的经过的目的是效率,预期是“更快”
 
所以愿意停下来看看的,只是人流的一部分,而店铺租金的定价,却是人流的总量。
 
所以,除了我们,最终就连当时红极一时的绝味鸭脖子、黄记玉米汁......都相继倒闭了。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2016年,我在老东家(软件公司)负责市场推广业务。
当时,我尝试了各种推广手段,试图找到转化率高的精准流量。
测试了诸如百度SEO(自然搜索排名)、SEM(付费竞价排名)、网盟、全网贴吧、知识百科、头条广告、腾讯广告等网络推广手段,也测试过销售人员陌拜、渠道大会等线下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大致可以把这些流量分为两大类:
1、客户主动搜索,它是一种基于已有需求引起的搜索逻辑,例如SEO、SEM、贴吧、知识百科等。
2、客户被动接触,这是传统的广告逻辑,例如各种头条广告、朋友圈广告等,甚至销售人员陌拜都是广告逻辑,只不过效率更低罢了。
由于当时销售的产品是复杂的软件解决方案,所以如果客户不是带着需求主动搜索,而是希望通过广告激发兴趣,难度是相当大的。
所以单从“点击率”这个指标上看,客户主动搜索的效果是广告效果的10倍以上。
这不难理解,试想象一个在看今日头条手机测评栏目的程序猿,虽然身份属性是吻合的,但要因为一条软件广告而立刻跳出手机测评栏目毕竟是少数,与那一刻的预期不符。
这两个例子,确认了我关于流量预期决定流量质量这一观点。
直到最近接触电商领域,我对此有了新的看法和补充。

 
 
Chapter3.微商
电商领域,有一个特别牛逼的物种:微商。
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它的商业模式与成长速度,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为什么一个微商品牌,可以在短短两三年内,营业额可以冲破10个亿,甚至更高?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因为微商“极具吸引力的返利模式”。
我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极具吸引力的返利模式”只解决了卖家为什么要卖,但没有解决买家为什么要买,或者买家为什么要信的问题。
毕竟微商品牌一般是从不知名的品牌开始的,买家为什么要信这个不知名的品牌呢?
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很多时候甚至压根算不上一个品牌。
品牌是什么?
华杉的总结特别精炼,品牌,它其中一个功能,就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世界这么凶险,而信息又特别多,作为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品牌,就是让客户不用分辨。品牌之所以能为大众所认知,是因为它投入了大量推广成本,这个投入就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消费者,为了不让前期的投入打水漂,品牌不会也不敢乱来,所以消费者可以放心
品牌,用它的持续投入,以及坚守承诺,解决了信任问题。
而微商凭什么?
凭的,是它也解决了信任问题。
品牌持续投入是手段,熟人社交也是手段,底层的逻辑,是信任构建
为什么黄大妈不用“玉兰油”,而要用“玉难柔”?
因为“玉难柔”价格只有“玉兰油”的三分之一,而且“玉难柔”是隔壁王老王推荐的。
跟“玉兰油”的广告相比,黄大妈觉得隔壁老王的话也挺可信的,加上价格优势,黄大妈也就范了。
微商给了我们一个洞见:
如果流量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转化难度将大大降低,转化率也随之而提高。

 
 
Chapter4.新玩法
从信任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近年出现的各种商业新玩法了。
网红电商
KOL和KOC,分别是“关键意见领袖”和“关键意见用户”,这两个角色的重点在“关键意见”。
它的潜台词是“信任”。
当你愿意承认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是“关键意见”,就意味着彼此是基于一定的信任而连接的。
社区电商
为了早上能喝上一杯新鲜拿铁,我妈每天帮我去风行牛奶店买一包保质期只有8天的新鲜牛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通过免费赠送这样一包牛奶,把我老妈拉到一个微信群,每天拼团卖水果、蔬菜、大闸蟹.....
渐渐地,我妈开始减少了菜市场的采购量,前一天在微信群下单,第二天去牛奶点取货。
再后来,我发现我妈居然在那买了一盒面膜和一支润唇膏……
带新券
再有,就是早年很多人看不懂瑞幸咖啡的带新券玩法。
用户通过带新券,推荐了新用户,只要新用户注册成功,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各得一杯咖啡。
这个玩法最厉害之处,就是:
一方面48元的获客成本真的特别便宜(瑞幸平均售价24元一杯,双方各得一杯就是48元),ToC平均获客成本在200以上。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问题在于即便商家愿意付200元,也无法触达用户。
但是如果这个券是朋友推荐的,朋友兴致勃勃地说,只要注册就获得一杯免费咖啡,这是基于信任的确定信息。
所以不要说这杯咖啡值24元,即便只值4元,大把人也会抢着要。
关键还在于因为推荐人在推荐成功后,也可以获得一杯免费咖啡,所以他就会想方设法教会新用户怎么用。
这种基于利益与信任相并行的机制,实在太美。

 
 
Chapter5.销售启发
毕竟还是销售科学流的文章,回到对销售工作的启示,文章前面的描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信任就是成交的核心,甚至可以直接断言,无信任,不成交
信任贯穿销售的整个过程,不仅是单次销售的过程,而是以“客户全价值周期”为视角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前两周文章《增长黑客的销售启示》中介绍的AARRR模型来理解:

Acquisition(获客):就是客户拓展,流量获取。

Activation(激活):可以理解为对流量的转化,也就是成交。

Retention(留存):合作后,通过某些机制(例如定期沙龙、公众号、微信群等),与客户长期保持互动。
Revenue(扩大):就是二次成交(或持续实现N次成交),可以简单理解为“复购”。
Referral(推荐):客户不仅愿意与我们产生持续的交易关系,并且会向身边的人推荐,反过来服务于第一步Acquisition(获客),形成新的流量来源
A1:获客
在销售管理中,我一直坚持,只要能找到比陌拜更有效的办法,就绝不陌拜。
这个逻辑,通过上述分析,被讲清楚了,因为陌拜的信任,需要从零开始,效率太低。
记得2011年刚进入老东家的软件公司时,当时我还是一个客户经理,一个月里面,努力陌拜了几十家客户,没有产生一个靠谱的商机,最终首单的26.8万的成交,恰恰是朋友引荐的客户,只用了两周达成了合作。
越具有信任基础的流量,越值钱。

A2:转化(或激活)
回到前文所说的,2016年在老东家那里进行流量探索。
虽然“主动搜索”(例如百度SEM)要比“被动接触”(例如今日头条广告)精准得多。
但是要转化每一个流量,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证明我们公司靠谱、解决方案靠谱、做过很多大客户、未来不会那么快倒闭......
今天回看,原因就4个字:缺乏信任
而合作过的客户,就简单多了,就如很多具有一定信任基础的老客户,压根不用解释靠不靠谱,只要彼此对个眼神:
-- 我能不能做?
-- 你预算够不够?
就搞定了。
有信任基础,转化难度必然大大降低。
但很多销售从业者会疑惑,哪能这么容易一开始就有信任?
是的,所以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最应该关注的,是后面的3个R。
RRR:留存、扩大、推荐
这部分我认为在《增长黑客的销售启示》一文中已经讲清楚了。
很多销售的行为,止于第一次成交,如下图所示:
但恰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花了这么多时间才让信任建构,如果不对它反复加固,信任的坍塌可以是瞬间的,一个行为就足以让其破溃。
销售人员将永远在寻找新客户的路上疲于奔命。
而正确的做法,是让信任之墙变得越发坚固,每一次的合作都能基于之前的信任基础,销售人员构筑的壁垒将让其它竞争对手无法逾越,最终实现下图的模型:

 

 
Chapter6.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周想分享的内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无信任,不成交。
不是没有信任就不去成交,而是没有信任,压根就无法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