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人性底色之——控制感

2020-07-12 18:51:13

 
Chapter1.孔雀翎
 
假期闲来无事,再重温了一遍古龙的《七种武器之孔雀翎》,让我颇有感触。
 
主角高立被寻仇,虽然武功很高强,但仇家也很厉害,所以担心打不过,便求助孔雀山庄的庄主秋凤梧,希望借来武林的终极武器孔雀翎。
 
一开始秋凤梧不愿意,但后来高立请求再三,秋凤梧还是借了,但叮嘱高立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
 
在决斗中,高立没有使用孔雀翎,就把仇家轻松击败了。
 
最后,秋凤梧才说出当初不愿意借用的真相——其实孔雀翎早已遗失,借给高立的是假的孔雀翎。
 
所以高立借去的,不是孔雀翎,而是信心。
在我看来,其实高立借去的,除了信心,还有“控制感”。

 
 
Chapter2.棒棒糖的抉择
 
如果读者对“控制感”没有概念,可以通过下面的小片段给读者找找感觉。
我春节假期去国外旅游,在车上女儿想吃棒棒糖,因为女儿还有一点咳嗽,所以大人不想给她吃,然后双方就在车上争吵博弈。
那一刻我突然记得《奇葩说》的一次辩论中蔡康永描述的一段回忆:
有个年轻的朋友很想买一个奢侈品包包,然后准备去刷信用卡。
蔡康永不想看到这个年轻人因为背负债务而每月疲于奔命,所以就把钱打给他,就当作送给这位朋友一份礼物。
当那个年轻人拿到这笔钱走进奢侈品店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其实自己也没那么想买。
年轻人希望得到的,其实是购买能力的本身,而并不是包包本身,包包,不过是自我能力证明的介质。
对自我能力的证明,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感”的体现。
同样的,小朋友对棒棒糖的渴求,除了棒棒糖本身,还有对于控制感的争夺,没有人希望自己欲求的控制权落在别人身上,小孩也不例外
所以,我做了一个测试:
我把棒棒糖交给了女儿,跟她说,现在你可以完全决定是否吃这颗棒棒糖,我们不再干预你,你自己考虑,只是现在吃会容易加重咳嗽,但是过两天没事了,就可以安心地吃。
女儿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吃。
我对她会做这个选择的信心,同时也来源于小时候的一段回忆:
小时候,我妈都逼着我10点前要睡觉,很多时候,这都是我和我妈斗智斗勇的过程,但是有一次我爸妈外出旅游,只有我和老人家在家里,当我可以自己决定几点睡觉的时候,我居然也选择了10点前上床睡觉。
其实,无论是大人或小孩,很多抗争可能不是对事物本身的争夺,而是对控制感的争夺。

 
 
Chapter3.控制感
 
控制感,是一种对控制的“需要”。
它不需要很实在,甚至很多时候只不过就是一种心理诉求,我们并不真的需要去控制或改变什么,只是需要获得那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
《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布过一篇文章,叫《人们喜欢控制的错觉》,里面举过一个实验,充分体现了人类这个物种对控制感的需求: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受试者根据一些参考数据,对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进行预测。
第一个实验组,让受试者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分数预测,同时计算机算法也给出一个预测分数,让受试者选择相信自己还是相信计算机。
结果,只有1/3的人相信计算机,2/3的人更倾向于自己的预测。
第二个实验组,除了自己预测的分数以外,受试者可以对计算机算法给出的分数进行不超过10%的调整,然后给受试者选择相信自己还是调整后的计算机预测。
结果,80%的受试者选择调整后的计算机预测结果。
这个实验的结果其实很有意思,计算机预测的结果我不喜欢,但是如果给予我调整的权力(控制权),我就喜欢了。
其实上下波动10%,根本不会影响结果的本身,而且无论是否调整,都不可能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甚至很多受试者根本没有调整计算机的预测结果。
人们喜欢的,不过是控制的感觉。
人类对控制感的需要已经是一个显性的、被广泛接受的心理现象,以至于心理学已经发展出了一个“控制心理学”的分支。
而该领域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llen J. Langer,她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控制感的需求,不仅会影响人的显性行为,甚至会对人的健康有隐性的巨大影响。
在Ellen J. Langer的《控制心理学》一书中有一个实验例子:
实验人员到一家临终关怀的老人院,拜访了处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的老人家,拜访完毕,实验人员送给老人家一盆兰花。
实验人员对第一组老人说,这盆兰花将由护工每天浇水,你们只要负责欣赏就行。
实验人员对另一组老人说,这盆兰花将由你们自己负责浇水,而兰花的生死取决于有没有被悉心照顾。
一年之后,实验人员统计数据发现,第一组老人,他们的死亡率保持在正常30%的水平。
而奇迹在于,第二组老人的死亡率,从30%降至15%。
要不要为一盆兰花浇水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居然可以影响人的寿命。
这就是“控制感”在人这个物种刻下的基因烙印,无论你喜不喜欢、承不承认,它都在那。

 
 
Chapter4.有什么价值
也许读者已经初步意识到“控制感”之于人的意义,但是销售科学流本期为什么要介绍“控制感”?它跟销售工作有什么关系?
因为“控制感”是人类行为的底层驱动机理之一,就如同Robert B. Cialdini的《影响力》一书提到的那7个影响力原理一样。
作为驱动人行为的底层机制,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例如,知道了“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就会:
-- 在销售交流之前,先给予对方释放善意,换来对方的善意回馈。
-- 在销售过程中,在提问之前,应该先给予对方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对方回答我们的前置动作。
-- 在销售谈判中,先给予对方有价值而我方没那么在意的条件作为谈判的开始,换得对我方十分重要条件的谈判主动权。
又例如,当知道了“承诺与一致原理”的影响力,我们就会:
-- 在大型项目的销售跟进中,与客户一同制定联合工作计划,除了可以作为销售进程的前置引导,也可以成为双方后续充分协作的一种承诺。
-- 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会尽量给对方一些积极的人物设定,作为后续对方为我们释放善意的前置影响。
-- 每次交流过后,销售顾问应该整理会议纪要发给客户,除了体现销售的专业素养以外,也是一种进程和共识的确认。
同样的,今天我们了解了“控制感”作为人的底层行为机理之一,在销售工作过程中:
-- 销售顾问不应该一上来直接介绍产品或解决方案,应该通过一些提问让客户意识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或者基于提问最终输出解决方案,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是基于他们的现状所制定的(哪怕最终给出的不过是一个标准方案)。
-- 在与客户交流中,即便销售顾问水平很高,也不应该一味地说,应该让对方有一定说话比例,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使对方有一种会话的控制感(销售经典教案中,有很多的签单案例是因为客户说hi了,有种掌控全局的感觉而成交的)。
-- 解决方案提报不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应该是有多个选择(哪怕很明显其中一个是合理的,另外的都是荒谬的)。
......
我们无法一一穷举,恰恰是因为销售技巧永远无法穷尽,所以只有掌握了背后的原理,在销售过程中,才知道怎么行动更加合理。
这就是本文的意图。

 
 
Chapter5.结束语
 
最后,我想把话题拉回务虚的层面。
人对控制感的需要是一种刚需,同时它也是一种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外部的关系:
-- 父母对孩子的无所不管,以及孩子对父母的叛逆,是一种控制感和控制权的争夺。
-- 在工作场景中,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不服,很多时候也无关对错,只不过是控制感的心理博弈。
-- 情侣之间,对彼此的不满,大多时候也没有多大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对控制感的执着。
了解了控制感,除了让我们了解了自己,还让我们知道应该尊重别人,要理解任何人都有控制感的需求。
你有,别人也有,任何对别人控制感有所侵犯的行为,都不容易换来个人目标的实现。
只有尊重每个人对控制感的底层需求,才有可能更好地建构与他人的关系。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