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不专业的销售,为何业绩却很好?

2020-07-06 12:52:47

Chapter1.引子
 
最近,关于销售科学流发布的几篇“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导向”的文章,读者在后台提问:
为什么有些不专业的销售人员,业绩却很好?这个现象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回顾了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跟一些前辈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本文先从我亲历的一个真实场景说起。

 

 

Chapter2.先人服务者
 
今年春节前,身边一个亲人离世了。
事发没多久,我就赶到了医院,离世的亲人还躺在病床上。
那一刻,除了悲伤,大家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医院问我们是否需要安排“一条龙服务”,就是从遗体处理到出殡,从哀悼仪式到最后的晚餐,一条龙代为安排。
在那个时间节点上,除了这个选项,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只好购买了这项服务。
过了半个小时,来了一个40多岁的男人,简单寒暄以后,他先安排我们坐下休息,然后启动了一系列操作:
-- 揭开遗体的布不知道放了点什么东西;
-- 安排医院搬运遗体;
-- 一路上在不同地方点香、点蜡烛;
-- 在停尸间安排拜祭仪式;
-- 临末又烧了点不知道什么的东西;
-- 最后领着我们与医院完成相关手续。
大概忙活一个小时后,他说这边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了。
接着他跟我们回到家,又是一系列很复杂的仪式:
-- 火盆
-- 柚子叶
-- 一堆不知名的燃烧物和拜祭物
反正又搞了大概半小时,仪式完毕后,一条龙经理跟我们商量了出殡和追悼会的时间,并且交待了出殡前的注意事项,写了满满一张A4纸。
之后,一直到出殡前的日子里,他都主动致电告知一些进度上的事情。
到了出殡当天,仪式所涉及的注意事项就更加多了:
-- 走进火葬场的时候不要喊生人的名字,互相之间要怎么称呼。
-- 仪式中给每人派发一个的小布包,交待了里面每一个物品的使用和处理方式。
-- 最后的晚餐中,要点多少个菜、不能点什么菜、席间的注意事项等。

 

 

Chapter3.确定感
 
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篇幅来描述这个过程呢?
说心里话,我本身不太相信这些,甚至在医院见到这个一条龙经理的时候,我对他所谓的很多仪式非常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很无聊。
但不得不承认,因为他的到来,我的父母以及一众亲戚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安抚,从彷徨到恢复冷静,从无助到安心。
而且在服务结束后,每一个长辈都很感激这位一条龙经理,觉得如果没有他,这个事情就不会这么有序和顺利。
甚至多个长辈由衷地表示,只要身边的人再次有身后事要处理,都一定要介绍他。
虽然我不以为然,但不得不承认,如果身边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还是会首选他。
目睹这个过程,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客户需要一种确定感。
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处理与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于迷茫。
特别在当下这个时代中,信息量之大,甚至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也无从选择
举例说,现在要吃个饭、进个餐厅,很多人(比如我)如果不看看大众点评,都不太敢进去。
这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毕竟有更多的信息可以让我们的选择更准确。
但与此同时,大众点评也把餐厅的选项,从目测可及的范围,扩展增加到方圆几公里所有商家的集合,以致选择难度以数量级的程度增加。
我们在口味、环境、距离、价格等因素中反复权衡,这常常也是一种思想负担,让我们陷入迷惑。
除了吃饭,我们去买菜、买衣服、买家电、择业、买车、买房,无一不是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选择困境中。
对现象抽象后,我总结出选择难度的大小,一般取决于5个因素:
1、选项的多少
2、我们对事物的熟悉程度
3、事物的信息搜索难度
4、金额的大小
5、选择错误所导致影响的大小
这5个因素的优先级从上往下逐次提高。
如果我们对某事物不熟悉,而它的选项也比较多,同时不容易对它进行充分的信息收集,那么,我们的选择就会变得纠结。
如果再加上金额和影响面都比较大,那我们就更难决策了
越难抉择的事物,我们就越依赖外部给我们确定感。
因为大脑在难以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感性就越占主导。
甚至更激进地说,凡能触发感性决策的情景,理性往往都沦为配角。
很多时候,确定感的强弱,直接支配我们的决策。
举个例子:
择业,是一个选择很多、对企业了解不容易充分、信息搜索难度大(不真正工作过都很难知道工作氛围和上级风格)、薪酬有一定差距、错误选择影响面大的事情。
但很多应聘者的决策依据,常常是源于面试官给予应聘者的感觉,即面试官是否能够给予应聘者信心。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软件销售领域,一个上百万的软件项目,金额大,影响面广,所以甲方需要了解很多信息才能作出决策:
-- 厂家的技术能力
-- 曾经的案例经验
-- 以往案例的口碑
-- 项目经理的素质
-- 实施团队的配置
-- 厂家的责任心
……
但要充分了解以上信息非常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哪一家厂家给予的“确定感”越强,就越能获得甲方的倾向性。
更直接地说,很多时候,销售人员(或者销售顾问)的一次成功交流,可以直接影响客户的选择。
假如,上面的两个例子不是我个人遇到的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那么本文开篇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销售不专业,但是业绩似乎也很好?这个现象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似乎就有了答案:
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勤奋,从大数法则的角度,勤奋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我们理解为“勤奋的运气”
(这个方面我们以前讨论过,本文不再详述)
另一方面是本文的主旨,因为这些销售从业者制造了确定感,他们也似乎揭示了:
促成交易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

 
 
Chapter4.为何要专业?
如果真的是这样
-- 我们只要装腔作势给予客户确定感不就行了吗?这似乎是一条高效的捷径。
-- 我们为何还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变得专业?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以解决问题导向”,除了有“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个功效以外,也附带产生了“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专业,从中获得确定感”的效果。

甚至,这个附带效果,可能才是促进成交的直接原因。
我似乎不得不承认,现实确实如此。
很多销售从业者,天生说话就铿锵有力,表情坚定,甚至可以从容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所描述的——这个人很适合做销售。
我认识不少这样的销售,不得不说,他们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成交效果。
反而,我在早年刚进入某个销售领域的时候,还因缺乏这种“确定感”被前辈指责过:
老贤,你不够自信,你的不自信是很难让客户相信的。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一方面,我在思考,为什么我表现得不够自信。
另一方面,我也不断琢磨如何能获得自信。
最终,我发现,我的基因中不存在那种可以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坚定的染色体。
我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训练让自己能够在不确信中假装坚定的能力。
我逐渐意识到,唯一可以让我给客户制造确定感的,是我对该领域足够熟悉、足够专业,让自己先确信所提供的服务能够解决客户问题,由此才能产生自信和坚定。
也许,很多人不需要如此波折,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得得足够自信,只要让客户获得确定感就行了。
毕竟,让客户获得确定感,才是成交背后的机理。
但很可惜,我做不到。
而且我心中认为,“确定感”应该是能够胸有成竹解决问题的附属品,而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
也许是不得已,反正我最终的选择了让自己变得专业。
通过专业为客户能制造一点确定感,也让客户在迷惑的当下可以获得一点负责任的确定感。

 
 

Chapter5.长期主义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变得专业”这条路不好走。
确实,从一个短的时间尺度,通过这样的路径制造确定感,性价比确实不高。
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看到身边的销售从业者更关注:
-- 如何促单?
-- 如何让客户买得更多,把单签大?
--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每个人都有他的生存现状需要兼顾,所以不能说以上行为不对,很多时候,关注“术”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只是,我希望销售从业者同时也可以拉长时间的尺度,以“一生”作为时间周期来看待自己。
从长期来看,“变得专业”是有巨大好处的:
1、我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哪怕一开始未找到有效的办法,但是持续思考和迭代,最终必然能够为社会输出真实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2、我们能在这样的实践中,收获长期关系,因为我们是否有为别人考虑,对方是能感受到的。
3、我们还能够从中积累口碑,我一直认为,把自己作为品牌进行投资,虽然短期看收益不大,但长期的复利很高。
这样的收获,不也同样很划算吗?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