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沟通的必杀技,一个精简框架!

2020-06-24 17:36:40

Chapter1.引子
 
作为一个销售从业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销售科学流之所以没有写过沟通相关的文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特别满意的框架。
 
这周,在得到APP的熊浩沟通课中看到他总结的沟通模型,觉得特别科学和完备。
本期文章,从一次经历分享开始,带出这个沟通模型。

 
 
Chapter2.一次离职面谈
2013年,我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有一个老员工要离职,他的离职原因是觉得公司不照顾销售人员的利益,以致销售人员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他觉得公司很抠门。
我把这个情况反馈给总经理,总经理希望跟员工进行深度面谈,希望可以打开老员工的心结,进行挽留。
为了对我的培养,总经理安排我在现场旁听。
总经理是一个很有格局的企业家,面谈中,他真诚地把企业的未来规划和面临的困难跟老员工进行了详细解说,一方面希望带给员工希望,另一方面也希望对方体谅现状。
这个面谈足足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出来的时候,老员工跟我说了一句:“他在放屁!”
最终,老员工毫无悬念地离职了。
我们先不论企业是不是真的抠门,也且不论这个老员工心态对不对、值不值得挽留,至少我能确认老板沟通的目的是希望把员工留下,也能确认员工也带有一丝期盼。
但为什么结果会这样?
这段经历我跟很多人交流过,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些原因:
-- 老板在自说自话,在画饼,在忽悠。
-- 老板没有从员工的离职原因入手。
-- 员工对公司失去信任和希望。
-- 员工核心的诉求没被解决。
......
我觉得,这些都对,但是如果只是得出这么零散的结论,对于我们日后解决其它沟通问题迁移性不足。

 
 
Chapter3.沟通模型
用熊浩的沟通模型解答这个问题,会更加完备。
沟通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主体、对象、内容,简单说就是谁对谁说什么,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下图:
而比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 目标
由于人类天然有主体意识,所以在沟通中,最不会忽略的,就是主体和内容之间的“目标”。
沟通者希望通过内容,实现沟通的目标。
就如上面所说的案例,总经理对员工描述的公司未来规划和现状的困难,其意在让员工对公司未来有希望以及能够对现状有所体谅。
目标很清晰,希望把员工留住。
但问题是,老板忽略了内容和对象之间的潜在关系,是对象的“需求”。
  • 需求

这是沟通中最常犯的错误,沟通主体常常自说自话。
就像上面案例中,员工的问题觉得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当然,如果老板不认同这是事实,其实沟通也没啥必要,因为不基于对象需求的沟通,一般也无法实现沟通主体的目标
这也是这次离职面谈没有达成共识的核心原因之一。
熊浩在课程中还举过一个常见的例子:
轿车品牌一般会宣传轴距有多长、发动机有多先进、座椅的真皮有多厚,内容表达很清晰,销售目标也很明确。
但问题是跟听众的需求不直接相关,车主不需要长轴距、不需要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也不需要厚重的桌椅皮套。
-- 他们需要空间宽敞,让家人坐得舒适。
-- 他们需要安静驾驶,在私密空间中畅所欲言。
-- 他们需要内饰高档,向外部传递一种低调的尊贵。
所以,沟通,永远都不只是关注主体想表达什么内容,而更需要关注对象有哪些需求
  • 关系
最后,更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得《非暴力沟通》一书强调,沟通的氛围比内容更重要。
而氛围的背后,是关系。
如果互相不信任,即便再好的内容,再契合对象的需求,沟通都无法实现目标。

奇葩说第六季的第二集,一个样衰的大学教授储殷和一个英语老师陈佳凝的PK,陈佳凝非常讨厌储殷,简直是从骨子里面讨厌,所以储殷讲什么陈佳凝都觉得恶心,储殷用了一切手段对陈佳凝表示善意,但陈佳凝只有回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内容有多符合对象的需求,对象也不可能听进去。
我们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夫妻之间、情侣之间、父母之间、上下级之间,很多时候压根不是沟通内容的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所以,在上面离职面谈的例子,关系已经不太信任的状态,如果无法解决信任所导致的关系问题,即便这一刻留住了,也会很脆弱。
所以,简单总结:
1、沟通中,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只是基础,但远远不够。
2、实现沟通目标的前提,是以沟通对象的需求为核心。
3、而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决定了沟通内容能否有效触达,不解决关系问题,沟通内容都是无效的。

 
 
Chapter4.结束语
以上,便是这周希望介绍给读者的沟通模型,我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内容讲清楚。

 

-- 如果你对沟通不感兴趣,我今天讲的你压根就不会看。
-- 如果你不相信老贤和销售科学流,我今天讲的,你也压根不会信。

沟通,贯穿整个销售过程,甚至影响我们一生,销售科学流,终于为读者找到一个特别实用的框架模型,帮助我们每一次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