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如何选择最有价值行业?
2020-06-24 20:43:08
Chapter1.引子
在销售科学流,类似把梳子卖给和尚,或者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等观点,我们一直无法认同。
1、销售的本质,是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价值。
2、销售的基础,是信任。
3、销售的诱因,是场景。
因此,无法为客户提供真正价值的销售行为,都不过是耍流氓罢了。
但我又特别理解,很多销售从业者之所以从事销售工作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获得更高收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期待也无可厚非。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Chapter2.MBB的框架
前段时间参与的MBB(麦肯锡、BCG、贝恩的总称)咨询课程,里面有一个“行业--竞争--组织”的分析框架,我觉得特别深刻,可以作为思考上面问题的参考工具。
从行业角度,
一个行业的规模和体量大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广普、刚需、高频
广普,就是购买人群的覆盖面。
刚需,应该不用解释了,是可买可不买,还是必须买?
高频,就是消费频次。
我直接举个例子:
在原来的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购买人群是企业群体,从需求角度,只有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复杂度越高,软件的需求和价值才逐步放大,而消费频次又是几年才换一波,所以可以看到即便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公司如用友、东软,年销售额也不过是几十个亿。
而最近接触比较多的美妆护肤领域,购买群体是女性,占了地球人的一半,而对于她们之中过半数以上的人来说,护肤是刚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需求会不断增加,而且护肤品的消费频次是以月为单位的,因此随便找一家名不经传的护肤品企业,年营业额随随便便就10亿、20亿以上。
再把目光转向越来越受关注的保险行业,几乎所有人都是购买群体,毕竟人类的基因底色都是趋利避害的。而随着文明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健康、保障、生活质量等越来越受重视,可以说对每个家庭乃至所有个体而言,保险都是刚需,而且保险每年都要续费,消费频次有保证,因此,随便找一家保险公司,年营业额都在千亿以上(可以打开股市软件查看下)。
所以,如果销售从业者要选择一个行业,首先应该从广普、刚需、高频的角度思考,这三个指标,直接指向价值的本身,也直接决定了一个行业的体量。
这三个因素在引领不同行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倾向,好比软件行业从最早的非标定制,走到后来的产品化,再走到如今备受青睐的SaaS模式,都不过是为了把价格降低,从而提高广普和需求程度,再通过年续费锁定用户的消费频次,因此,在现实中,SaaS软件企业的估值远远高于传统软件企业,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这几个指标也能解释为什么近两年生鲜领域如此火热。随着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生鲜这种广普、刚需、高频的品类必然成为企业争夺的主战场。
从竞争角度
除了行业的宏观格局,MBB的分析框架也要求我们关注竞争维度。
MBB的课程认为,竞争视角,说白了就是寻找差异化和定位的视角,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调研和数据分析,输出类似Gartner魔力象限等竞争定位图:
但魔力象限本身是一个静态结果描述,我曾经听过一次Gartner的汇报,他们从不同维度给出不同的魔力象限分析图,感觉上信息很全面,但由于只反映了竞争的静态表观格局,企业无法下钻找到形成此结果的原因和发展轨迹。
但Gartner的汇报也确实无可奈何,我曾经在《手把手,教你做战略(第一卷)》中写过,无论是战略管理的科班,还是MBB这样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在竞争分析方法论上,都显得特别的模凌两可和苍白,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竞争本身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只要因素足够多,个体的胜负就无法预测。
所以对于销售从业者而言,我们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进行复杂的竞争分析,只需要把握一种态度:
竞争,是因为没有找到当下时代的最优解。
上面这句话,来源于得到APP专栏作家万维钢。
一个行业,即便是广普、刚需、高频,如果它已经形成寡头垄断,那它很可能已经找到了当下时代的最优解,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个行业本身足够有价值,但因为已经进入行业的成熟期,销售从业者也许无法从中获得超额红利了。
所以,竞争是什么?
竞争是一种信号,它意味着这个行业还没找到当下的最优解,这个行业还有提升空间,作为销售从业者还有可收割的红利。
而且,厮杀越惨烈,意味着这个战场成长越快。
竞争,是机会的表征。
做销售时间越久,越会发现,进入一个上升期的行业和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超额红利,而如果进入一个在下降区间或者平稳期的行业或企业,销售业绩和收入都不容易超预期的增长。
我常常意淫,2008年,如果我进入的不是传统IT行业,而是转身进入互联网企业,即便一开始进入的是那些今天已经死去的互联网公司,但只要上了牌桌,也必然会吃到行业上升的红利,而经过不断的提升和迭代,也许就真的有机会与阿里或美团这些当时潜在的王者同行。
当然,人生没有如果,但恰恰是因为今天坚信与势同行很重要,因此当有机会让我从传统IT软件的销售领域,进入电商的运营领域,我的转身是不会犹豫的。
从组织角度
最后,即便选对了行业,该领域也处于上升的周期中,例如生鲜,它足够广普、刚需、高频,而且也在迅猛被市场接受的过程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生鲜企业轮番倒闭。
这个现象背后又有什么机理?作为销售从业者又该如何选择呢?
在MBB的分析框架中,除了行业、竞争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组织视角。
组织视角中有两个因素,一是组织资源,二是组织效率。
组织资源,指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供应链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合作方资源等资源的总和。
例如生鲜领域,目前已经是一个红海,如果一些不具备资源条件的创业者想进入,应该会死得很难看。
例如就在本文的中午,盒马生鲜在我小区楼下摆摊,牛排29.9两块(600克)、鱼19.9一条2斤多、玉米油9.9元一瓶400ML,都是包邮送货到家的。
我在想,要多强大的财务、供应链、物流资源的结合,才能做到如此程度?
如果一个年轻创业者今天无知地闯进生鲜领域,去周边鱼塘进货,即使塘口价(鱼塘打捞价)5元一斤,加上运输、损耗、场地、加工、包装、物流,可能价格会是盒马生鲜的一倍以上。
这里比拼的,首当其冲就是企业资源,如果在今天,竞争对手没有更优质的供资源,例如产品或供应链更优、群体信任度更高、模式侵略性更强,在跟盒马生鲜的角逐中,结局无疑是必败的。
而组织效率,指企业对资源的组织和调动能力。
同样的资源,不同的组织方式,结果会千差万别。
用火箭升空举个例子:
火箭升空发射,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偏差,比如距离偏差1%,而火箭要自我调整至偏差值小于0.1%才会安全:
算法一,从1%、0.9%、0.8%、0.7%、0.6%.......一直调整,一共要调整10次才到0.1%。
算法二,从1%、0.1%、0.01%......快速地指数迭代,只要迭代1次就调整完毕。
要知道,火箭飞行速度每秒几公里,在第一种算法之下,也许还没调整完,火箭就不知道飞哪了。
以此类比商场的厮杀,情况更糟糕,因为商场上不只有你一支火箭在飞,还有很多火箭同台竞技,最后比拼的是谁飞得快。
这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断学习如阿米巴、合弄制、流程型组织等各种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的原因,大家不过希望提高效率,比别人飞得更快罢了。
作为销售从业者,如果我说要选择资源丰富,且具有效率优势的企业,那只是一句废话。
更具备现实操作性的是,销售从业者可以先投身于有价值的行业,无论初始值如何(不管这家企业好不好),通过学习和思考对自己进行快速迭代,甚至迭代我们的迭代方式,找到资源和效率领先的企业,无限靠近它们。
不要在一开始的选择中浪费时间,因为增量信息是做出更优决策的必要条件。
Chapter3.结束语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其实也是一种对人生和时间的焦虑。
人们常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作为销售从业者,究竟要怎么选择,才不负我们辛勤付出与努力?
今天文章给出的建议是:
1、从广普、刚需、高频,找到高价值行业。
2、从各种高价值行业中,通过竞争指征,筛选出红利盈余较多的那一个。
3、不管初始值如何,先进场,然后通过快速成长找到资源丰富者和效率优先者(或者直接成为他们)。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