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想与客户做朋友?照着这三条来!

2020-08-04 13:00:10

Chapter1.为何需要专业
销售科学流常常表达一种观点:
销售要么往前一步,成为流量获取的角色,要么往后一步,成为专家的角色,否则只是作为一个“跟单人”,价值是不够的。
但我今天不是想重复这个观点,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企业为什么需要专家这个角色?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因为专家更容易与客户建立信任,而信任又是合作的前提。
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成为专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信任,那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式也有助于信任的建构?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列举很多:
-- 通过公司背景的介绍与证明
-- 通过案例介绍
-- 通过样板客户的参观
-- 通过产品试用
-- 通过效果验证
.....
也许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但是,毫无方向的穷举,终究难以保证思考的完备。
所以我们不得不再进一步追问:
信任建构应该有哪些维度?
本文从这个问题展开。

 
 
Chapter2.信任感知
销售,作为名词,是企业价值传递的职能。
而作为动词,又可以理解为价值传递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一句话:
企业以产品为载体,通过销售媒介,把价值传递给客户,促使双方达成交易。
(这里的“产品”泛指一切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下文也使用这个定义)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抽象出5个关键要素:
1、企业
2、产品
3、媒介
4、价值
5、客户
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它们呈现下图的关系:
而从客户的视角出发,它们却呈现另一种关系:
因为信任的建构以客户感知为中心,所以,信任建构应该遵循客户视角,销售科学流把信任构建的3个维度,总结为“信任感知模型”:
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Chapter3.企业角度
 
我们先从“企业”角度开始分析。

不管销售从业者本身是否资深或专业,反正,公司的背景就在那,曾经做过的案例也在那。

因此,对于销售从业者而言,背靠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销售新人在SAP、Oracle、用友、金蝶也能签大单。
但同时,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些销售人员用了过多的笔墨对企业进行介绍和渲染,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让客户不胜厌烦。
他们没有搞懂这背后的机理。
由企业这一角度建构的信任,既是一种对风险的规避,也是一种对经验的信任
所以
-- 客户只要知道你们公司规模有100个亿就够了,但他们不关心你这100亿怎么来的。
-- 客户也只需要知道企业全国各地有分公司就可以了,但他们没兴趣了解这些分公司成立的先后顺序。
-- 同样的,客户只要了解到你们公司拿了无数证书就好了,但他们肯定不会关心这些证书背后的故事。
......
 
所以,销售从业者别一开场就长篇大论地介绍自己公司,其实客户没那么关心,客户只要安心。
销售从业者只需要简短的几句,让客户知道“企业大、经验丰富”就好了。
在公司情况中,唯一值得浓墨重笔介绍的地方,是客户相关领域的案例介绍。
这恰恰是客户最关心的,从相关案例中,最容易让客户获得合作前的安全感,毕竟没有人喜欢做白老鼠。
所以,在IBM的销售培训中,“案例介绍”是作为重点培训的内容,帮助销售人员对案例进行结构化呈现和表达。
尽可能打消客户的疑虑,降低其对风险的疑虑,这个部分我们未来再通过专题文章展开,此处先不展开。
但是,无论企业多厉害,它也只是信任建构的其中一环。
它代表了过去,不代表现在。

 
 

Chapter4.产品角度

那什么才代表现在?
排在首位的,是产品。
(再次说明,这里说的“产品”,泛指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下文沿用这个定义)
而如果要通过产品与客户建立信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产品需要有价值。
这不是一句废话吗?难道还有很多产品没有价值?
很不幸,答案往往是肯定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产品确实没有价值,这里所说的没有价值,是没有“比较价值”
没有比较价值,意思是我们提供的产品跟别人没啥区别。
那什么叫“有比较价值”?
很简单,就是我们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价值(为了方便理解,读者可以把“比较价值”等同于“比较优势”)。
比较价值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例如:
-- 我们的产品跟别人差不多,但我们更便宜,例如小米。
-- 我们很贵,但我们的产品有它独特的价值,例如以前的苹果系列。
-- 我们很糟糕,但我们是刚需,而且别人没有,例如移动运营商。
反正,比较价值(或比较优势),就是总要有点别人比不上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客户需要的、重视的,而不是我们意淫的。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它似乎反向揭示了两个事实:
1、很多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同质化的
2、产品压根是客户不需要的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非常遗憾,这是事实,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就如我所熟悉的IT行业。有一年,为了进行渠道开发,一年中我见了400多家IT公司。
那段时间,通过跟他们交流,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没有建构起足够的“比较价值”。
要么活不长,要么活不好。
所以,要从产品的角度与客户建构信任,首先,产品本身要有足够高的比较价值。
文章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不服气,市场上明明有些产品并不优秀,也没啥比较价值,为什么人家还活得很好?甚至还年年业绩增长?

 
 

Chapter5.媒介角度

虽然,我没有想到相关的案例。
但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企业,而且肯定有。
因为逻辑允许它存在。
它为何必然存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过头,思考另一个问题——销售是什么?
销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的代偿手段。
这个世界有大量具备比较价值的产品,但因为有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这两条恶龙,这些具备强比较价值的产品却不为人所知。
而那些没那么具备比较价值的产品,反而因为传播更广、传递更充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交易。
所以,还有一种与客户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它就是“销售媒介”
销售媒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广义营销”的概念,它包括市场和销售媒介。
例如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电商网站、抖音小视频,都属于销售媒介,但这些市场传播渠道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而本文要讨论的销售媒介,是销售从业者。
销售从业者,常常是距离客户最近的触点,它是信任的放大器
如果企业背景积累足够厚重,而且产品的比较价值足够明显,通过销售人员的专业传递,信任将会更加快速地建构。
甚至,很多时候,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产品的比较价值也不明显,但是通过销售从业者专业的呈现,往往能够扭转局势。
因为那个当下,销售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就是企业的比较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销售科学流反反复复强调“专业”的原因。
在企业和产品足够强大的时候,销售人员的专业,是信任建构的加速器。
在企业和产品比较优势不强的时候,销售人员的专业,是信任建构的代偿手段。
所以,不管从企业培养的角度还是销售从业者自我修行的角度,变得专业(相比起企业的积累和产品的打磨),是与客户建立信任最可控、最快见效的手段。
对于如何变得专业,销售科学流之前已经用了很多期文章进行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往期文章进行了解,例如:
《第一件事》
《贵好几倍》
《顾问式销售三个原则》
《提高销售成功率》
《问客户需求
《行业报告》
《财报》

 

 

Chapter6.总结

以上,便是销售科学流对于“可以从哪些维度建构信任”的思考和分享。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企业、产品、媒介三个角度与客户建立信任。
也许企业无法在三个方面都做得十分优秀,但至少要其中一个方面做得足够出色:
而对于销售从业者而言,作为个体,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专业。
希望今天的文章,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