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销售人员要如何选择“广告渠道”?

2022-09-17 12:01:47

回顾

最近,我们在介绍销售从业者进行“获取销售机会”的个人MTL流程

image.png

针对T1-渠道选择,我们输出了流量渠道分类模型

中秋前,我们介绍了渠道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渠道人》一文进行回顾)。

本期,我们继续聊聊广告展示场

广告展示场

什么是“广告展示场”?

字面意思,就是可进行“广告展示”的场所

正如《T1-渠道选择》一文中所介绍的,可供广告展示的场所有很多,例如“线上”的:

-- 百度、谷歌、搜狗

-- 抖音、快手、头条、知乎

-- 朋友圈

-- 各大BBS论坛

-- 淘宝、京东、亚马逊

......

“线下”的有:

-- 展会

-- 商超

-- 便利店

-- 甚至“路边的电灯柱”

......

虽然,行业不同、业务不同,广告展示场的差异很大,但所有的广告展示场都承载着同一个目的

—— 接触 尽可能多 的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

所以,有效的广告展示场,需要是那些足够多的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出现的地方。

因此,在着手梳理对我们有效的广告展示场列表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广告展示场进行分类和排序

分类和排序

如何分类呢?

我们的目的,既然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那我们就需要先思考——究竟怎样的地方才会有足够多的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

理论上,这取决于两个因素:

1、人流量

这一个因素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举例来说,一个城市的“中心商业街”人流量大,那么遇到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几率就大。

而城市边缘的工业区,人流量相对少,遇到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几率也会小一些。

线上的道理也一样,淘宝、抖音的人流量大,遇见客户的概率一般要比那些很少人光顾的电子商城要高。

(只不过,人流量多的地方,竞争激烈,成本也高,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2、精准性

精准性,是想描述在某渠道场所中,我们需要的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出现的“比例”是否足够高

如果比例高,精准性就高,否则精准性就低。


基于上面两个因素,销售从业者可以整理出如下的4象限图

在这4个象限中:

第1象限人流量较大,精准性较高

第2象限人流量较大,但精准性不足

第3象限人流量较小,精准性也不足

第4象限人流量较小,但精准性较高

第1象限,明显是最优质的。

第3象限,明显是最差劲的。

那么,第2象限和第4象限又孰优孰劣呢?

这要取决于“行业和具体业务”,例如:

如果是“比较广普”的ToC业务,可能第2象限的渠道要比第4象限更优。

如果是“受众比较窄”的ToB或ToG业务,可能第4象限的渠道又优于第2象限。

基于不同的业务情况,最终会得出一个排序,例如:

象限1-->象限2-->象限4-->象限3

排序后,我们还需要一个工具对这些经过梳理的广告场名单进行管理。

因为“4象限图”只是一个“思考工具”,而不是一个面向“日常持续管理的工具”。

销售从业者需要把这些排序后的广告渠道,沉淀到一个表格中,我把这个表格称之为《渠道场列表》

上图是利用飞书的多维表格设计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公众号中输入“渠道场”,获取源表格。

面向对象

上面的《渠道场列表》,不仅标记了它所属的象限(也就是它的优先级排序),还有添加了一个新的字段——面向对象

什么是“面向对象”呢?

在文章的上半部分,我们把“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放在一起表述,但事实上,他们“出现的地方”并不相同。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上面的表述,建议读者回顾下面几个概念:

目标客户,就是那些“直接带有销售机会”的个人或组织。

潜在客户,就是那些“可以诱发销售机会但还未诱发销售机会”的个人或组织。

非客户,就是那些没有直接销售机会(即不是目标客户),又很难诱发销售机会(也不是潜在客户)的个人或组织。

如果读者对这其它基础的销售概念感兴趣,可以回顾《几个必须提前搞清楚的“销售关键词”》一文。

举个例子,在软件行业,那些带有明确需求的“目标客户” ,一般会直接搜索与需求相关的供应商和资讯,那么,他们可能出现的地方是:

--百度、360、搜狗等(目标客户的关键人可能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但作为个人,销售从业者很难进行付费推广);

--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也有一个搜索引擎,销售从业者可以发布一些与业务相关的文章,以便被目标客户的关键人搜索到);

--知乎、36氪、CSDN等(目标客户的关键人可能会去这些平台寻找“软件的横向评测”);

......

而对于那些可以诱发销售机会但还未诱发销售机会的 “潜在客户”,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需求,我们只能猜测他们日常可能出现的地方,例如: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些平台人流量大,多少总会有一些潜在客户关键人的身影);

--CSDN、IT168、博客园等专业信息平台(这些平台人流量虽然小一些,但潜在客户的某些关键人很可能会浏览这些平台);

--一些IT领域的活动、行业的活动(一些潜在客户关键人可能会出现这些活动中);

......

在上面的举例中,为什么我们要在目标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后面加“关键人”三个字呢?

因为,在广告展示场中,我们需要找到的永远是“某个人”,而且是那个“对的人”。

关于这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建议回顾《谁是“需求关键人”?》一文。

从排序上看,能“直接面向目标客户”的渠道,肯定要比“面向潜在客户”的渠道更优。

不过,分类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潜在客户也可能会去逛36氪、CSDN,目标客户也可能为了收集资讯专门去参加一些IT活动。

但还是会有一些一般性的规律:

-- “目标客户”出现的广告渠道 ,一般是 搜索广告 ,我们基于他们 输入的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展示。

-- “潜在客户”出现的广告渠道 ,一般是 展示广告 ,我们猜测他们 出没的地方 ,提供“有吸引力”的广告展示。

另外,这样的分类思考,也有利于在后面对T2阶段(渠道的信息传递)进行针对性的“信息设计”。

因为,针对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话术是有很大差异的,关于这方面,我们后续再展开。

小结与预告

以上,便是本期对于广告展示场的相关介绍。

小结一下,本期,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广告展示场”,并介绍了广告展示场的分类4象限法

最后,结合“4个象限分类”和“面向的对象”,输出了《渠道场列表》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介绍最后一种渠道类型——信息平台

希望最近的文章,可以给销售从业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