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如何获得联系人认可?

2022-11-27 21:50:19

回顾

上一期,我们分别介绍了针对“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两条LTC流程:读者可以点击《销售转化的LTC流程》一文进行回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条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相同的,都是“L1——寻找需求关键人”,为什么呢?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潜在客户情景

我们先来预设一个情景:

一位CRM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小A,在朋友圈、抖音等各种信息渠道展示了CRM软件的相关信息。某联系人看信息以后,对小A公司的业务非常感兴趣,直接联系了他。这位联系人隶属于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管理部”,他觉得公司的销售管理比较混乱,想了解下CRM系统。

从行业、公司规模等条件判断,这是一个来源于“潜在客户”的销售机会

潜在客户,是那些可以诱发销售机会,但尚未诱发销售机会的客户。

如果你是那个销售人员,你会怎么做?-- 介绍产品?这显然是不对的。需求没搞清楚之前,一切的介绍都是“无的放矢”。-- 那该去详细了解需求吗?这一动作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事实上其背后还存在一个漏洞——我们无法确认这位联系人提供的需求是否“足够有效”。如何理解“有效”呢?1、我们需要他关注这个需求。-- 这个联系人符合这一要求。2、此外,我们还需要他有能力发起这个需求。-- 关于这个部分,基于上面场景所提供的信息还无法做出判断。不搞清楚第2点,聊再多,最后可能也只是聊了个寂寞。所以,作为销售从业者,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判断这位联系人是不是“需求关键人”。

需求关键人,是指那些关注销售机会,并对销售机会产生影响的人。

-- 如果是,我们可以直接深化其需求,然后传递价值。(这方面后续有文章详细介绍)-- 如果不是,则需要先找到需求关键人。综上所述,对于“潜在客户”提供的销售机会,我们需要先判断联系人是不是需求关键人,如果不是,必须“找到需求关键”,才能保证销售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标客户情景

我们再来预设另一个情景:

仍然是小A,那位CRM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在朋友圈、抖音等各种信息渠道展示了CRM软件的相关信息。某联系人看这个信息以后联系了小A。这个联系人还是那位隶属于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管理部人员”。这位联系人明确表示,公司有够买CRM的需求,目前在选型阶段。他还透露说,公司规模很大,预算不用担心,但项目很急,本月就要确定下来,希望小A尽快发资料和报价。

这是一个来源于“目标客户”的销售机会

目标客户,是那些直接带有销售机会的客户。

从表面上信息来看:-- 需求已经存在;-- 需求也很急迫;-- 对方还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如果你是小A,你会怎么做?-- 直接把我们的资料和报价发过去?资料是需要的,但仅仅发资料显然还不够。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报价”肯定不合适在这个阶段发过去。-- 先给个“试用账号”?由于不太清楚客户的关注点,如果贸贸然给软件试用,很可能适得其反。-- 先去详细了解需求,然后出个方案?同样的,且不论这位联系人是否真的有能力表述清楚需求,即便能,由于屁股决定脑袋,我们也很难保证他提供的需求信息是“准确”和“有效”的。很可能,该公司的需求发起人(销售总监或老板)“想买”CRM不过是因为隔壁公司老黄买了套CRM,好像很厉害,他想知道:-- CRM究竟是什么?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销售目标无法向下贯彻,CRM能解决吗?-- 业绩不好,CRM能解决吗?(上面的“想买”打了双引号,是因为发起人可能只是想“快速了解”,却被误认为“紧急想买”。)所以,即便是“目标客户”直接联系我们,也只有在接触到“需求关键人”以后,才能确定这个需求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最终,我们发现,不管获得的线索是来源于“潜在客户”还是“目标客户”,第一步工作都是判断与寻找需求关键人。

找谁?

但问题是,需求关键人往往不止一个,那么:究竟我们要找“哪一个需求关键人呢”?我们在《定位需求关键人》一文曾经介绍过,基于“销售过程”,需求关键人可以分为如下两大类-- 需求发起人-- 需求采购影响人image.png在ToB场景中,“采购影响人”又进一步分化为以下一些角色:-- AP:Accordant Person,统筹者/协调者-- UP:Used Person,用户-- TP:Technical Person,专家-- DP:Decisional Person,决策者-- IP:Informational Person,信息提供者-- PP:Purchasor,采购执行者在L1阶段:对于目标客户,我们的目的是搞清楚销售机会的“真实性”和“必要性”,使“销售机会”确认为“商机”对于潜在客户,我们的目的则是直接引导其发起商机那找谁才能“确认”或“发起”需求?显然,最合适的,应该是“需求发起人”image.png对于目标客户,要知道“谁是需求发起人”并不难,直接问联系人就可以了。但如果发起人是大领导,一时间无法接触上,“UP(用户)”也是比较合适的角色,因为他们与需求直接相关。而TP(专家)、AP(统筹者)、PP(采购执行者)与需求的相关性相对低一些,优先级次之。对于潜在客户,想知道“谁是需求发起人”,只能凭经验来推测。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在《定位需求发起人》一文中已经有过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回顾。

获取引荐

通过上面的的介绍:-- 我们知道了找到需求关键人很重要-- 也知道了希望找哪一个需求关键人但销售从业者还要去解决一个问题:联系人为什么要帮我们引荐呢?理论上,客户已经有需求(或者感兴趣了),那么让联系人告诉我们需求的相关信息,以及帮我们引荐需求关键人,不都很正常吗?为什么这些会变成“需要克服的问题”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根据我的经验,联系人不愿意去引荐,原因不外乎两个:1、我们没有显现出“足够的靠谱”,没有获取到联系人的认可。—— 联系人担心引荐以后会“被打脸”(受责备或没面子的意思)。2、担心引荐后,他会被越过,后续就没他啥事了。—— 本质上是担心失控,获取不到想要的利益(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可能是因为想获得对事情的“掌控感”)。先来分析下第1点(没有显现出“足够的靠谱”)。在我看来,在彼此陌生的销售场景中,“靠谱”只能来源于两个方面:(1)态度(2)专业很多销售从业者误以为“态度好”就是“粘得紧”,所以天天打电话过去骚扰。事实上,这往往会让客户感觉到很烦。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态度好”?—— 我认为应该是给客户提供有用的价值。例如:-- 安排专家进行交流。-- 安排同行业的成功案例分享。-- 安排客户参观。-- 提前组织调研会议。......总之,既要频繁出现,又要呈现出“提供价值”的姿态。关于“专业感觉”的传递-- 可以请专家帮忙。-- 也可以是我们自身不断精进,成为专家。前者是临时之策,后者是长久之计。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没能传递出“积极的态度”和“足够的专业”,很多联系人是不愿意去引荐的,又或者即便引荐了,也不会帮我们说好话(直接成了炮灰)。聊完“靠谱”,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担心引荐后越过他)。很多销售从业者习惯使用利益承诺来绑定联系人。但问题是,在双方没有信任基础的情况下,不是“我愿意给,对方就会愿意要”更多的时候,是对方不相信我们的承诺,或者不敢要所以,如果真的必须做利益绑定,销售从业者要在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之后,再去“承诺利益”那怎么建立“信任”呢?“低阶点”的做法,就是进行需求外的讨好,例如:-- 送礼。-- 等候客户,接送上下班。-- 帮客户“做保姆”,接送小孩、带老人看病等。-- 帮客户解决一些例如小孩入学等疑难问题。......读者可能有疑惑,“帮客户解决小孩入学”这些做法很厉害啊,代表了销售人员有丰富的资源,怎么就“低阶”了呢?之所以把这些做法称为“低阶”,是因为它们与需求无关,是走需求以外的迂回线路,这在某程度上是一种专业和方案能力不足的代偿手段在我看来,获取信任“更高阶”的做法还是要聚焦需求、依靠专业—— “通过专业传递靠谱,通过靠谱建立信任”才是王道。此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再叠加利益锁定(并非必须),那么,引荐、帮忙说好话、提供竞争对手信息,都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最终我们又绕回到“专业”这个事情上了。专业,是我一直的信念,也是我对销售本质的理解:—— 客户买的,是我们“提供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以上,便是我们对:--需求关键人为何重要?--应该找哪个需求关键人?--如何让联系人愿意给我们提供信息,并引荐需求关键人?的相关介绍。关于最后一点,如何让联系人愿意给我们提供信息,并引荐需求关键人,我再总结一下思路:1、在一开始,可以先试着对联系人直接询问“需求”、“需求关键人”等信息,甚至直接要求引荐。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不是每个联系人都有那么强的戒备心,有些人很爽快,直接就把情况交代清楚了。2、如果发现联系人不愿意提供太多的信息,销售从业者可以通过“提供有用的信息”、“展现付出者的姿态”、“传递专业建议”的方式来与联系人逐步建立信任。3、在每一个“有价值的给予”之后,可以再次尝试去“试探未知的信息”和“要求引荐”。4、在“合适、安全、且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但并非必要)试着提出利益的给予,试图绑定关系。

最后的补充

我的一个朋友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直接找到“需求关键人”的联系方式,绕开联系人,直接打过去,可以吗?

我一般不建议这么做,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除非我们能保证联系人不会构成威胁,否则绕开他,很可能会使其成为日后的阻力。所以,如果能够把他发展为同盟,就先不要考虑绕过他。2、在没有任何信任基础的情况下与需求关键人进行联系,即便我们是销售高手,也可能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状况”和“态度”而草草收场。仍以前文的CRM软件公司公司为例,假设我们知道其中一个需求关键人是销售总监,并且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如果直接打过去,销售总监可能会因为“本身并不太想买一套CRM来约束自己,只是不好直接拒绝老板的建议”而配合IT部门,因此不愿意过多交流,只是来一句“联系XXX”搪塞了事。所以,我更推荐的做法是基于上面介绍的方法,尝试把联系人发展成同盟,通过他来引荐和触达需求关键人,并持续获取最新信息希望本期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