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觉得你贵,钱不敢付给你,销售能怎么办?
2023-08-27 16:21:03
引子
在《成交阶段的风险概览》一文中,我们总结了“客户视角”和“供应商视角”的3类风险:今天,我们来聊聊最后一类风险——财务风险。
对于客户来说,价格不仅是“成本”,还是一种“投资”。他们用金钱和时间来换取回报:--要么解决某些问题。--要么获取某些收益。既然是投资,客户自然会计较“投入产出比”。一方面,客户希望投入尽可能少,至少不要做冤大头。另一方面,也希望供应商可以兑现其承诺,交付其价值,最终实现投资回报。--款没付到之前,供应商一般会竭尽全力,保持其最佳状态。--而款一旦付完,供应商就可能变得懈怠。因此,客户往往倾向:--少付款--慢点付款--多留点尾款但供应商的想法恰恰是相反的。 对于供应商来说,价格不仅包含利润,更是对成本和投入的补偿。在售前阶段,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成交后,将面临更大的投入。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从上述分析看,对于供应商来说,收款不仅是获取利润的手段,更是“支撑其生存、保有其主动权”的重要措施。所以,供应商在管理财务风险时,更倾向于:--提高价格,留有更多的利润冗余。--提高首付款比例。--尽快收完款项,从而更有底气地拒绝客户的“调整要求”和“额外需求”。然而,这种做法与“客户的财务风险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抗。 销售从业者作为双方的协调人,应该如何处理呢?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妥协”或“让步”,而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双方在财务风险管理上达成共识。分析双方的分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旦交付风险解除了,财务风险也就自然不那么突出了。下面,我将沿着《交付风险应对》的思路,给读者一些建议应对“财务风险”。 从客户视角看,价格分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对价格“合理性”的担忧。--希望“争取最优价”的心态。--对于“单一产品和服务销售”,价格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行业普遍定价、品牌影响力、公司实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这方面,销售从业者其实做不了什么,只能跟客户分析这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例如,跟客户强调我们实力强、品牌有信誉、经验丰富,说白了,就是想说明为什么贵嘛。--对于“解决方案销售”,价格合理性则体现在“需求分析”和“工作量评估”是否有道理。这又回到了“交付风险”的探讨范畴,供应商只有在“需求理解”和“工作量评估”上与客户达成共识,这个合理性才有根基。 即使我们的定价是合理的,客户仍希望用“更低的价格”购买(至少不要比别人贵),这是人之常情。关于这部分,销售从业者要做的就不是讲道理,而是研究客户的心理过程,这将是后面谈判环节的重点内容。 基于客户对“价格合理性”和“争取最优价”的期待,会衍生出三个“议价诉求”:对于“价格合理性”,销售从业者可以诉诸于理性。对于“争取最优价”,则应该调动客户的感性。关于这两方面,销售科学流都有相应的谈判策略,例如价格框架、价格锚定、损失厌恶等,这些策略在后续的文章再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先不详述。我们继续看“付款进度分歧”。 在“服务”或“解决方案”的销售场景中,款项一般会分期支付,双方对此一般会有不同的立场。企业倾向于:--把首付款比例尽量放大。--把尾款比例尽可能缩小。--同时只设置很少的付款阶段。举例说,一个IT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希望这样设置: -- 首付款-60%-- 上线款-35%-- 质保款-5% 但这样的意图往往难以实现,客户会倾向于:--缩小首付款比例。--留更多尾款。例如,客户可能会调整为: -- 首付款-30%-- 上线款-60%-- 质保款-10% 这不就杠上了吗?销售从业者作为双方桥梁,要如何平衡与应对呢?我给出以下两条建议。这一建议可能违反很多销售从业者的直觉,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前面已经分析过:--客户担心款付完了,就没有手段去管控供应商了。--而供应商则需要现金流来维持日常经营。在此情况下,“款阶段过少”,加上“每一个阶段比例过大”,必然会让“付款压力”和“收款压力”都变大,不利于缓解矛盾。例如,把刚刚的3个付款阶段拆成6个: -- 首付款-25%-- 原型设计款-15%-- 功能A上线款-20%-- 功能B上线款-20%--最终整体验收款-15%-- 质保款-5% 销售从业者需要去体会其中的思想:--付款的争议,核心其实是“信任不足”所导向的“风险管控”。--把付款阶段切细,是企图把“风险摊薄”,增加双方构建信任的触点。 主动提出责任条款,就是主动提出“违约责任”,例如: -- 因为乙方原因,交付内容达不到合同约定,乙方需要无条件整改。-- 因为乙方原因,工期延误30天以上,每延误一天,需要支付1‰的违约金。...... 这又是一条违反直觉的建议,这样做不就是给自己“挖坑”吗?但现实中,除了那些管理水平极低的客户以外,即便我们不提,对方也必然会提出。既然如此,不如我们直接提,一方面,这样还显得更诚恳;另一方面,上面的示例其实没有挖坑,因为它加入了一句保护语: “因为乙方原因”。 事实上,问题一般都是“双方共同导致的责任”,源于我方“单方面责任”的,其实不多。可能销售从业者会问: 如果真有我们的单方面责任,不就挖坑了吗? 退一万步说,我们单方面引起的问题,难道能逃脱得了吗?既然本就逃不掉的,不如大大方方说清楚。以上,就是对于“付款阶段分歧”的两点建议。下面,我们最后看看“意外需求”所导致的“额外费用分歧”,双方要如何应对。 我们在《交付风险应对》一文中就提到过: 在合作之前,很多情况无法预见,有些“意外的需求”或“变更”在交付中才会浮现。 这种“意外需求”发生后:-- 作为供应商,由于没有包含在原来的预算中,显然不希望免费处理,否则就会降低了利润。-- 而在客户看来,意外状况是由于“现实的需要”,也是不得已。对于这对矛盾,我们在《交付风险应对》一文中,给出过解决思路: 1、在合作前,如果跟客户认真讨论过需求和方案,很多坑在一开始就可以被预见到。2、以此为基础,预留5%~20%的浮动预算。 即便对于国企、央企,无法设置“浮动预算”,只要在合作前进行“认真的需求分析”和“细致的需求评估”,还是可以协商出其它措施,例如: -- 通过后续的运维费用来覆盖。-- 进行需求置换。-- 从别的地方腾挪预算。 方法总是比障碍多的,它的核心在于提前分析和预警,形成共识,并设计好缓冲。 以上,就是我们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建议。财务风险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1、价格分歧2、付款进度分歧3、额外费用分歧基于这三方面的分歧,以及“双方的担忧”和“解决思路”,我整理成了下面的表格: 至此,成交阶段的3类风险就介绍完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前面三期文章:《风险概述》《成交风险》《交付风险》从下周开始,销售科学流将沿着财务风险,聊聊商务谈判的相关技巧。希望本期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客户视角
供应商视角
分歧整理
价格分歧
进度分歧
额外费用
小结
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