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获客的《渠道人清单》
2022-09-04 09:56:32
回顾
最近几篇文章,我们都在介绍销售从业者进行“获取销售机会”的个人MTL流程:
上周,我们开始了T1-渠道选择环节的介绍,并输出了“流量渠道-分类模型”:
今天,我们来详细聊聊渠道人。
渠道人
什么是“渠道人”?
在《渠道选择》一文中,我们是这样定义的:
渠道人,就是那些认识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关键人或拥有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关键人信息 的人。
当然,这个定义只是道出了渠道人的“表象”,并没有讲清楚渠道人的“内核”。
-- 渠道人“认识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关键人”,对我们有什么用?
-- 渠道人“拥有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关键人信息”,又能为我们提供哪些价值?
其实,作为销售从业者,我们对渠道人的期待一般来源于3方面:
1、希望渠道人给我们提供“销售机会”。
2、希望给我们提供目标客户/潜在客户的关键人信息。
3、希望渠道人能在目标客户/潜在客户面前帮我们背书(说好话)。
基于上述期待,渠道人便可以进一步定义为:
渠道人,就是那些能给我们提供销售机会/需求关键人信息,甚至愿意帮我们背书的“个人”。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上面的定义,建议读者回顾下面两个概念:
销售机会,是那些“我们有能力满足的需求”。
需求关键人,就是对于销售机会关注,并能产生影响的人。
商机,是“需求关键人”提出的某个“我们能满足的需求”。
线索,是“非需求关键人”传递的某个“我们能满足的需求”。
销售机会包含商机和线索,下文当提及“销售机会”的时候,泛指商机和线索的集合。
如果读者对其它基础的销售概念感兴趣,可以回顾《几个必须提前搞清楚的“销售关键词”》一文。
渠道人类
搞清楚了渠道人的定义后,我们继续追问:
在现实中,谁是我们的渠道人呢?
在ToC领域(面向“个人”的销售领域),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只要“客户肖像足够清晰”,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是渠道人。
例如:
-- 男人/女人
--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 白领/蓝领
-- 低收入者/高收入者
......
一般人或多或少会认识一些具有这些标签的个人。
但在ToB领域(面向“企业”的销售领域)或ToG领域(面向“政府”的销售领域),渠道人就没那么好找了。
例如,“某CRM业务”需要的需求关键人是:
“年收入规模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的总经理、销售总监。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这些层次的人。
那么,在ToB或ToG领域,渠道人应该如何定位和甄别呢?
这是我们本期要重点介绍的部分。
对于ToB或ToG领域渠道人,可以从“上、中、下”三条路线进行思考。
拿“CRM业务”举例:
上路: 我们企业所在产业链的伙伴。
例如,CRM领域的产业链伙伴可能是:
-- 像客道这样的销售咨询公司。
-- 一些销售培训公司。
-- 一些行业的销售协会。
当然,并不是所有产业链伙伴都能发展成渠道人,只有那些对获取销售机会有帮助的伙伴才有可能成为渠道人。
而且,对他们的分析,一定不能停留在“组织层面”,必须穿透到个人。
举例说,当销售从业者要把“某销售培训公司”发展为上游渠道的时候,一定要去罗列“需要发展的人员清单”(而不能只停留在“某销售培训公司”这样的组织层面上),例如:
-- 培训讲师,张三
-- 课程顾问,李四
......
中路: 我们的同业,或者是竞争对手。
CRM的同业,一般是其他类型的软件公司,例如那些“卖HR软件”的公司,因为这些同业在拜访客户的时候,可能会收集到一些跟我们业务相关的资讯。
两家“潜在客户相近”的同业,销售人员之间一般可以互为渠道人。
除了同业的销售人员以外,他们中可能还有其他角色也可能发展成渠道人,例如:
-- 总经理,王总
-- 售前支持,陈工
-- 项目经理,梁经理
......
关于把同业发展为渠道人,我相信读者没啥疑问,但为什么“竞争对手”也可以作为渠道人呢?
难道要去游说他们的销售人员违反职业操守,把他们的客户转介绍给我们?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
竞品之间,也有定位之分。
例如,一个“标准型CRM软件”的销售人员遇到一个“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又或者一个“定制型CRM”的销售人员遇到一个预算很低“但只需要标准功能”的客户,他们之间也未尝不能互相介绍。
而且,这种介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都非常高。
所以,销售从业者其实可以(甚至“应该”)去挑选一些“在定位上与我们有一定差异”的竞争对手(中的某些人),将其发展成渠道人。
这是一个获取销售机会绝佳的渠道。
下路: 我们的客户。
已成交客户(中的某些人)其实是特别优质的渠道人。
一方面,他们或多或少会从属于不同的工作圈、领域圈、行业圈,因此很可能会拥有我们潜在客户的需求信息。
同时,他们也大概率也会认识我们潜在客户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直接是关键人),从而帮忙搭桥引路。
另一方面,老客户如果愿意帮忙在关键人跟前美言几句(也就是为我们背书),那我们跟潜在客户的信任构建成本就将会大大降低。
所以,一旦用“渠道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老客户,我们可能会发现,老客户中的许多人其实都很有价值。
举例说:
对于CRM系统的销售人员来说,客户的系统运维人员沈工,职位很低也没什么话语权。
但他们老板特别喜欢吹嘘自己公司的信息化有多厉害,而且每次吹嘘过后都会让沈工给对方做软件的演示和介绍,所以沈工的消息特别灵通。
如果从成交的角度看,沈工并不值得花时间去维护。
但如果从渠道人的视角看,沈工却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人。
他不仅能给我们提供线索和联系人信息,而且如果他能在介绍的时候帮我们美言几句,那么后续我们去接触的时候就轻松得多。
所以,从知道了“渠道人”这个概念后,销售从业者应该重新去梳理老客户名单,从而甄别:
-- 哪些人的信息渠道特别灵通?
-- 哪些人愿意并有能力给我们提供销售机会信息?
-- 哪些人愿意为我们背书?
然后,把他们发展为渠道人,让他们成为我们获取销售机会的重要管道。
渠道人清单
基于上述分析,销售从业者可以整理出一份《渠道人清单》,如下图所示:
这份清单有4个关键字段需要关注:
1、渠道人所属
2、能力标签
3、关系标签
4、手动评级
下面,我简单地解读下这4个关键字段。
1、渠道人所属,就是经过前面对“上、中、下”三路的分析后,总结出来的关于“渠道来源”的几个选项。
-- 上下游伙伴
-- 同业组织
-- 竞争对手
-- 老客户
-- 其它
这里要提醒下读者,这里的“上、中、下三路分析”只是一种示范,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渠道人所属的选项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2、能力便签,是对渠道人“能力大小”的标注。
基于渠道人的定义,我把渠道人的能力分为以下三类:
-- 销售机会(线索/商机)的信息灵通
-- 认识许多关键人
-- 行业或领域内有影响力
能力标签是一个“多选项”:
-- 一个渠道人可以只有一项能力优势
-- 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能力标签
如果一项能力标签都不具备呢?
那就算不上渠道人了。
3、关系标签,是对渠道人与我们关系好坏的评估。
如何评判关系?用“很好、好、一般”这样的标尺吗?
在我看来,这样的选项设置的指向性不够清晰。
我建议用“更具体的描述”来呈现我们与渠道人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的示例中,我把关系标签拆分为3类,一共9个选项:
1.1.未提供过线索/商机
1.2.曾提供过线索/商机
1.3.经常提供过线索/商机
2.1.未提供过需求关键人信息
2.2.曾提供过需求关键人信息
2.3.多次提供需求关键人信息
3.1.未帮我们背书过
3.2.曾帮我们背书
3.3.很乐意帮我们背书
对于关系的判断,我们需要重点评估渠道人曾为我们做过什么:
-- 1.1、1.2、1.3是关于“是否曾为我们提供过线索/商机”的选项,我们需要在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 2.1、2.2、2.3是关于“是否曾为我们提供过关键人信息”的选项,我们需要在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 3.1、3.2、3.3是关于“是否愿意为我们提供背书”的选项,我们需要在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选择完成后,我们最终可以得到3个关系标签项,如下图所示:
-- X.1是从未帮助过我们,属于“关系最弱”的选项。
-- X.2是曾经帮助过我们,属于“关系中等”的选项。
-- X.3是经常/多次帮助过我们,属于“关系最好”的选项。
4、手动评级,是综合权衡“能力标签”和“关系标签”后作出的评价。
选项分别有:
-- 优
-- 良
-- 一般
为什么有了“能力标签”和“关系标签”后,还需要一个“手动评级”的选项呢?
一方面,它充当了排序的标识,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哪些渠道人最需要关注,如下图所示: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评级是一个基于多因素考量的 主观认定过程,例如:
某一个渠道人,在关系标签中,呈现为1.1、2.1、3.1的状态(就是对我们未曾有过任何贡献)。
但在能力标签中,他认识很多我们需要的关键人,而且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很大。
在一个时间段里面,我们希望花大精力和大代价去提升与他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暂时”把他的评级调成“优”(从能力上,他也确实优质),让我们对其保持关注,高频次地经营和维护与他的关系。
上面表述中,有一个关键词——暂时。
也就是说,评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
-- 我们的业务在不断变化。
-- 渠道人的能力在不断变化。
-- 渠道人跟我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销售从业者就需要更新《渠道人清单》,对渠道人进行重新分级。
渠道人维护
渠道人分级有什么用呢?
分级,就是为了区别对待。
销售科学流曾在《客户关系的持续经营》一文中介绍过:
不同级别的客户,应予以不同的维护频次。
级别越高,维护频次便越高。
而且,我还进一步建议:
维护客情关系的时候,不要只是蜻蜓点水地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也别不胜其烦地给客户打电话或上门骚扰。
因为,如果销售从业者的“联系内容”没有价值,那么,定期联系所能产生的“客户维系效果”是不佳的,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
所以需要建立自己的客情维系弹药库。
对于渠道人,客情维护的宗旨和原则仍然适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客户关系的持续经营》进行回顾,本文不再重复。
小结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对渠道人的相关介绍。
在我看来,本期文章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渠道人”这个概念本身的提出。
一旦销售从业者大脑中有了这个概念后,便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得以重新审视身边的那些工作伙伴,去看看:
-- 谁有能力给我们提供销售机会信息?
-- 谁有可能认识潜在客户的关键人?
-- 谁有能力为我们背书?
-- 而这些有能力的人中,谁又愿意帮助我们?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
预告
渠道人,是个人MTL流程的三大渠道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介绍另外两个渠道——广告展示场和信息平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