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问客户需求?你可能还不够资格!

2020-05-25 14:15:03

chapter1.回顾

上周,基于读者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销售成交率?

销售科学流通过“销售核心铁三角”:

1、销售的基础,是建立信任。

2、销售的前提,是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3、销售的核心,在于传递价值。

又因为

-- 价值传递的多寡和优劣,直接取决于需求理解的精确性和深刻性。

-- 价值传递的有效性,又很大程度建构在信任基础之上。

因此,想要提高销售成交率,特别是想要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 如何更好地提升信任度?

-- 如何更精确地理解需求?

上周,从“专业呈现”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提升信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专业呈现建构信任》。

本周,我们将继续介绍“如何有效地理解需求”。

————————————————————

 

 

chapter2.思考方向

需求的理解,从了解开始。

一旦提及“需求的了解与收集”,很多销售从业者第一时间会想到“提问”和“倾听”,例如Neil Rackham的SPIN提问方式,或者keith M.Eades的痛苦链分析,当然,这都是很有效的提问和引导方式,但它们的使用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

提问,是需要资格的。

很多销售从业者与客户第一次见面,大家没有一定的信任和关系基础,一上来就开始问,那无论是SPIN,还是比SPIN更有效的提问方式,我觉得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它没有解决一个问题:

客户为什么要回答你问题?

-- 也许我们跟客户不是初次认识,已经有一定交情。

-- 也许因为别人的转介绍,有第三者的交情作为基础。

-- 也许我们具备某些专业或权力背书。

-- ......

曾经的合作印象、别人的背书、专业、权力,这些都是客户认为值得跟我们认真探讨需求的理由。

时间、精力都是宝贵的,客户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跟我们描述需求,首先需要我们值得被认真对待

这是需求收集的前提条件。

但除了曾经有过合作、有第三者帮我们背书、本身拥有专业和职务头衔等以外(毕竟这些不是我们当刻可以改变的),还有什么方式能让客户觉得我们值得被认真对待呢?

————————————————————

 

chapter3.背景分析

上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经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销售人员的招聘。

 

我一直认为,“招聘面试”是一个双向销售过程。

 

面试者要把自己“卖”给企业。

 

企业要把自己“卖”给应聘者。

 

而作为企业的面试官,我每次都会问应聘者一个问题:

 

有没有提前了解过我们公司?能谈谈你对我们公司业务的理解吗?

 

因为大多数应聘者来之前只是简单浏览了下网站,所以回答一般会比较肤浅苍白。

 

我虽然不会因为应聘者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就直接否决对方,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在心里默默降低印象分。

每次面试,应聘者算上路上花费的时间、等待的时间,应该也有小半天了,所以在此之上再花点时间尽量了解应聘的企业,才是明智的选择。

既表现出对企业的重视,也对得起自己这小半天的时间花费。

而且,对企业和岗位有了一定了解后,应聘者提出的问题也会更有针对性,对于面试成功率有显著的帮助。

 

回到销售场景,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拜访客户,我们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客户也做了同样的付出,所以:

1、先对客户的背景进行了解和分析,是对双方时间最基本的尊重。

2、很多基础问题,在沟通前就能通过资料查阅提前了解,这样可以避免问出一些特别小白的问题,让客户觉得不专业。

3、需求了解的过程,某程度上是一个对已有信息确认和释疑的过程,提前对客户的前置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存在哪些信息缺失,从而在需求收集中加以确认和补充。

所以,在需求沟通和收集的环节,要让客户愿意跟我们畅所欲言,除了获得专业头衔、找第三者背书这些手段以外,更普适的方式是:

认真做好背景分析。


但我能理解,很多销售从业者的困惑不是不愿意进行背景分析,而是压根不知道应该怎么分析。

接下来,我们具体介绍下背景分析的方法论。

————————————————————

 

chapter4 .四步框架

在销售场景中,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离开“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考原点

以客户为中心,包含两个层次:

1、区分不同类型的客户。

2、区分客户的不同角色。

销售科学流曾帮一家解决方案公司梳理他们的背景分析框架,以便所有销售人员都有一个标准化的背景分析工具。

当时我们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要领,对keith M.Eades的痛苦链模型进行了场景化调整,提出了一个“4步执行框架”:

简单解读下:

第一步:角色理清

在拜访前跟客户确认出席人员,提前了解客户出席的不同角色。

例如老板、部门总监、职能专员。

这一步骤我们之前有一期文章详细介绍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客户方的角色分析》,此处不再详述。

第二步:关注焦点确认

第二步是对于可能会面的客户方不同角色,预设他们可能的关注焦点。

之所以用“预设”这个词,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不同角色关注焦点的理解,是源于经验的判断,而交流过程又是对此判断的进一步确认和纠偏。

但很多新晋的销售从业者会缺乏经验,只能在拜访前通过电话进行初步了解。

很多销售从业者习惯性止于“约见成功”这个动作,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客户既然已经愿意跟我们见面,他们一般并不介意我们提前做一些准备,甚至会因为我们准备工作的细致和认真给予加分。

所以在拜访前,问一下客户出席的人员关注哪些要点,作为下一步准备的基础,也是每一个销售从业者应该养成的习惯。

第三步:抛砖性表述

第三步是本文的题眼,也是交谈时获得提问资格的关键步骤。

抛砖性表述,就是针对特定角色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对客户所在行业与他们企业本身的了解,在提问前先抛砖引玉。

我举个例子:

 

一个“电商系统”的销售从业者,拜访一个线下微商企业的老板,希望他们可以考虑把多层级的微商体系线上化。

 

那么其中一段抛砖性表述可能是:

 

“我了解到大多数微商模式不愿意线上化,是因为微商在线下可以通过渠道代理模式,可以掩盖其多层级分销的不合规,如果线上化,就意味着多层级分销的实质
可能被暴露,引起法规上的风险。”

 

(如果特定角色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多个,那就意味着抛砖性表述也会有多段。)

 

通过这段抛砖性表述,再加上引导式提问(后面的第四步),例如:

 

-- 您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吗?还是有别的担忧吗?

 

-- 如果您也是有相关担忧,方便跟我介绍下贵公司的分销模式吗?我也有很多同行的经验,说不定可以跟你交流分享下。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抛砖性表述”是下一步“提问”的前置步骤,也充当一种交换。

 

它向客户表达的潜在含义是

我已经提前做了认真的了解(甚至直接表达为“我对你们的情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您看我应该够资格跟你进行需求沟通了吧?那我们现在正式开始。

只要抛砖性表述足够到位,我们便自然获得了对方在需求沟通环节愿意畅所欲言的资格。

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就是要能够进行有效的抛砖性表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

即便前面的角色理清和焦点问题确认做到位了,对客户及其所在行业进行理解和分析也是一门硬功夫,否则也不会有“行业顾问”这一职业。

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抛砖性表述的能力呢?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对提高抛砖性表述有两个建议:

1、问专家。这是我的首选方式,只要我们咨询的对象果真是该领域的专家,那么,他对行业的简单描述和分析,就可以作为销售从业者直接可用的抛砖性表述。

2、看行业分析报告和多平台搜索。如果我们的任职生涯暂时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家资源,剩下的方式就是看行业分析报告和进行多平台搜索下面我们展开说说说:

—— 行业分析报告

看行业报告的用意是对客户所在行业进行基本了解。

例如行业的规模、利润率、前面3~5年的发展趋势、未来1~3年的预测、信息化程度等,都可以在行业报告中找到。

可能很多销售从业者没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有一些连什么是行业分析报告都不知道,所以也就不知道可以以此来了解一个行业。

见识决定认知,很多大型解决方案的企业,如IBM、埃森哲、SAP等,要么找行业专家进行商务拓展,要么他们的综合型BD都有快速的行业分析报告解读能力。

很多智库、调研公司、证券公司都定期发布免费的行业分析报告,在这里我介绍几个,读者可以去看看,找找感觉:

-- 艾瑞咨询

-- 智研咨询

-- 阿里研究院

-- 亿欧智库

-- 还有各大券商的网站

——多平台搜索

多平台搜索,意在了解客户所在企业的近况。

我们可能比较习惯用百度,但其实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也已经不遑多让,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找到很多不同信息来源的有价值信息。

甚至很多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抛砖性表述,例如很多企业会在公众号上发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我们在提问之前,便可以通过对此的转述进一步对需求动因进行深挖。

第四步:引导性提问

有了第三步的表述作为铺垫,我们就已经取得了提问的资格,接下来才可以聚焦“如何有效提问和引导“以实现有效的需求收集。

这是本专题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敬请关注。

 

chapter5.结束语

以上,便是销售科学流本周对于“如何获得需求交流的许可”的介绍。

本文花了很大的篇幅反复强调准备工作、背景分析、行业报告解读等,似乎已经把销售从业者推向了一个售前支持岗位,乃至顾问的角色。

但这恰恰是销售科学流希望传递给每一位销售从业者的:

客户要的,不是一个卖东西的销售,而是一个可以帮忙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

而我们要的,不仅是一张订单,更是一份信任,以及信任带来的长久关系。

连接两者的,是专业。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