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销售招聘专题1:知识与技能评估

2020-04-12 12:22:21

Chapter1.引子

上周,完成年末最后一次招聘,不禁让我回想起过往的销售招聘经历。
记忆中,我招对过一些人,找到很好的销售伙伴,但失败的招聘经历更多。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但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哲学上叫“思维的遮蔽效应”,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经验进行总结,压根不可能跳出本身的思考框架。
所以一直都没啥突破。
 
 
Chapter2.Caliper

2015年,因为脚摔断了,让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躺在家里,那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平常不会看的书,其中包括Herbert M.Greenberg的《销售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Herbert M.Greenberg是国际管理咨询公司Calier的CEO,而Caliper是一家专注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咨询公司。
书中介绍,经过大量的抽样研究,总结了优秀销售的五大核心特质,分别是“设身处地”、“自我激励”、“服务激励”、“忠诚”、“自信”。(这五个特质不用急着解读,下周文章会详细介绍)
他们的对销售的招聘和评估,就从这五大核心特质展开,通过问卷的设计、面谈问题的设定,尝试为企业挑选到优秀的人才。
这本书给了我两方面的思考:
 
 
1、面试手段
我们缺少了对面试手段的思考,面谈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或者与他人互动的性感性因素影响,难以保持客观性。
同时也无法确保每一个面试官的经验、认知水平、技巧都足够高。
因此通过问卷和结构性问题的设定,可以更客观地获取我们希望了解的内容,对面试者形成平行对比。
回想起大学参与国际性企业的校招,他们除了面谈,还通过问卷、无领导小组等手段严格筛选应聘者,都是出于增加面试手段信度方面的考量。
后来了解到Caliper的中国办事处在上海,托了朋友找到Caliper中国区的一位顾问,通过一次详细的电话沟通,我制定了一份销售人员筛选的招聘问卷。
(如读者需要,在文章最下方留言,留下你的邮箱地址,我给你发送第一版的《销售人员个人特质倾向性测试》)
当然现在重新看第一版(如今已经优化到第三版),有很多地方的设置是不够合理的,但它开启了我面试手段的探索
 
2、指标模型
这本书触发我的第二方面思考,是指标模型。
上面提到,Caliper在大量的销售从业者的样例中,抽象出了优秀销售人员的五个特质,分别是:
“设身处地”、“自我激励”、“服务激励”、“忠诚”、“自信”
然后再通过行业特性、企业规模、职位责任、工作内容等差异,叠加其它指标要求,形成对销售岗位的指标模型。
有了模型,它能反向推动我们对招聘手段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
与Caliper顾问的那次深度交流后,在上一家服务的软件公司,我也建立了第一版本的指标模型。
我举例分享下指标模型的某个指标的设置和用途:
模型中有一个指标是“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
这个指标不容易在提问中获得真实的反馈,因此,我在面试中增加了工作情景模拟的环节
由于上一家服务的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专门售前人员配合,因此销售常常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有限的信息,收集资料做一个PPT,证明我们对需求的理解以及具备相关经验,从而作为技术交流环节的前置阶段。
PPT的制作技巧倒是容易培训,但能否对于开放性问题收集资料并有效整理这个方面,是不容易短时间内培养的。
所以我便给予应聘者一个任务,例如对于没有软件服务经验的销售候选人,我给他们如下任务:
  • 搞清楚CRM是什么?
  • CRM一般有哪些模块?
  • 市场上比较知名的厂家有哪些?
  • ......
  •  

    然后通过一个PPT把他们收集的资料整理好,并在二面中进行介绍。
     
这样的操作,除了可以考察面试者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还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的逻辑性如何,此外还有两个额外的好处:
一方面,可以让应聘者感受到我们公司的专业性,曾与很多应聘者的交流中,他们普遍反馈许多用人单位的面试是儿戏的,企业儿戏,应聘者也难以认真对待。而我们又做问卷、又做情景模拟,某程度上,就是告诉应聘者我们公司的做事风格很严谨,我们对应聘者是认真的。
另一方面,我可以反向考察面试者的态度,如果不愿意完成这个收集工作,那这个环节也是面试的筛选器。
 
 
Chapter3.胜任力模型

但是Caliper在《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给出指标模型具体的维度划分。
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建立指标模型?
2017年,在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胜任力模型”给出了思考方向。
胜任力模型始于哈佛大学教授David·C·McClelland受美国新闻署(USIA)的委托所开始的研究,1973年,根据人的特征要素提出了冰山模型:
McClelland认为:
1、冰山之上,“知识”和“专业技能”,容易测量,也易于培养。
2、冰山之下的“综合能力”,既不易测量,也不容易培养。
3、而“个性特征”,难以测量,也无法培养。
4、最后的“动机”和“价值观”,不仅无法培养,即便花长时间可能也无法观测到。
所以企业在招聘中,一般只能测评“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个性特征”四个方面
这是一个很好指引,它给出了招聘中“指标模型”应该考虑的维度。
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文从冰山之上的部分,就是“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开始解读。
 
1、知识
在销售岗位中,知识一般指对所在的行业和产品的了解。
例如OA软件公司,应聘者对OA软件本身的理解、对OA竞争对手的了解,甚至对软件行业的认知,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些业务知识,销售人员无法短期内形成产出,甚至如果带着对业务的无知接触客户,直接的结果便是“见光死”。
 
2、专业技能
在销售岗位中,专业技能一般指销售技能。
而销售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取决于行业特性和销售流程。
例如,我们之前有一篇文章《两种商机》,项目型软件公司或者管理咨询公司,商机有两种产出模式,一种是需要被引导的潜在商机,一种是客户有直接需求找上门的显化商机。
如果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模型是通过市场推广获得商机(显化商机的跟进),然后销售他们标准化的产品。那么销售人员只需要具备良好的PPT介绍能力、销售过程跟进能力、谈判能力......(部分列举)。
而用人单位不应该过分苛求销售人员具备“对需求引导能力”、“解决方案制作能力”等。
所以,专业技能的要求,需要根据销售流程的分解而制定(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回顾《PSP销售流程框架》)。
那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什么方式考评?
 
 
Chapter4.考评方式

对于行业知识。
我觉得需要通过问卷设定开放性的问题,加上面试过程中的结构性提问,两者相结合会比较合适。
通过问卷设定开放性问题,比如:
  • 什么是OA软件?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
  • OA行业有哪些主要的厂家?
  • OA软件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什么?
  • .....
一方面可以让应聘者有足够的时间预热,开启必要的思考而进入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以排除面试过程中紧张因素所引起的失误。
而面谈沟通中再次提问确认,是要了解应聘者对行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同时验证问卷的答案是通过手机临时拷贝还是真实掌握的。
 
对于专业技能
对于销售的专业技能,个人不建议只通过提问,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进行工作模拟演练。
例如PPT介绍和演讲能力,在软件行业,是刚需,但很多面试官从来没有进行过模拟演练。
而事实上,模拟演练是最真实反映应聘者的水平的手段。
我们可以在面试前,通知应聘者带一份以前工作中的产品(或解决方案)PPT,进行现场介绍。
既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准备,又可以观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所以对于销售的专业技能,不仅要通过问卷进行开放性提问和面谈沟通,如果可以,还应该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问卷,除了作为考评手段,也在提醒应聘者哪些是企业的关注点,让他们提前思考而更好地进入状态。
面谈,作为考察应聘者对相关技能的熟悉程度和表达能力强弱的手段。
模拟演练,则是直接面对工作场景的实际表现。



Chapter5.没卵用?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在扯蛋。
如果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筛选,很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
没错!
 
培训的配合
根据行业特性和销售流程分解以后,关于“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似乎很难招到合格的人才。
但这恰恰是给予企业的机会,让企业认真思考我们需要什么人?
而不再是拍脑袋、凭感觉地进行销售人员招聘。
如果我们的要求对销售人员确实形成一定的门槛,不容易直接获得合格者,企业就必须设定培训的协助。
以前,我们不知道应该培训什么,是因为我们没搞清楚要求。
当指标模型构建以后,我们的指标不仅面向人才甄选,更是作为培训的指引。
但从现状上看,最可怕的,恰恰是企业要求高(甚至是没搞清楚要求),同时又没有培训,却要求销售人员业绩好。
如果销售真的做到了,敢问,这么优秀的销售人员,他为什么没有去阿里腾讯,又或者没有自己创业,而来到我们这里?
所以事实是许多企业是要求不清晰、甄选不到位、培训也缺失,进而业绩很一般也就理所当然了。
 
态度的传达
读者可能会觉得,抛开要求高是否能招到人才,就冲这么繁琐的招聘流程,已经把应聘者吓跑了。
但恰恰相反,在我真刀真枪地履行这套方法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越认真,应聘者也越认真
前文提过,许多应聘者向我反馈,他们对企业的第一印象直接来源于面试环节,而他们经历了许多企业在面试流程上太随意,以致他们感觉很不好。
所以当认真对待招聘这个事情以后,即便只是在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但却常常能够直接PK掉一些大企业甚至外企,让应聘者投奔我们。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
你的态度决定了应聘者的态度。


 
Chapter6.预告

以上,便是我对销售招聘的指标模型中,“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维度的解读。
以及我严谨地对待招聘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
希望,这些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冰山模型中,剩下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特征”,将在后面两篇继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