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赋能销售管理6:销售薪酬体系整体思考
2020-04-08 08:46:48
Chapter1.疫情背景
冠状病毒这一波,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市场萧条、租金压力、无法复工、上下游缺位。
因此开年之后,企业要么先不开工,给员工发最低生活保障;要么裁员、降薪,我身边很多企业家朋友或多或少都在进行类似的操作。
而这样的操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1、选择不开工、发基本生活保障,这个选项同时也代表没有收入,它无法持续。
2、选择裁员,如果依法处理,将可能产生各种劳动赔偿,这是很多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难以承受的。
3、选择降薪,这个选项需要企业和员工有一定感情基础,如果员工不同意,企业仍然会面临巨大的劳动仲裁和士气低落风险。
特别是第三个选项(降薪),即便员工愿意在一段时间内与公司共度时艰,那也只是暂时性的,如果降薪期过后市场仍然不景气呢?
现在大家对疫情的影响预期都在一年以上,甚至很多行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所以,总不能无限期地降,同时,疫情不仅影响企业,工薪阶层也是非常难受的,他们要么面临失去工作,要么面临薪酬下降,但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房贷车贷还是要照样支付。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和员工有没有办法一起对抗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灾难呢?
Chapter2.方案前提
我将提出的方案思路,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
1、企业能理解员工的不易,每个员工都有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因此不管是停工、裁员,还是降薪,这些措施不过是不得已的手段,而目标是共度难关,甚至是逆风飞翔。
2、企业也要理解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不应该用道德衡量员工,因为于事无补,在大难关头,大脑的边缘系统会占主导作用,所以只能顺人欲。
3、员工也要意识到企业的存亡与个体的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已经有更好的出路,直接走人,否则,在疫情关头,如果企业真的倒下了,可能还要面临前面的工资拖欠,以及就业市场的不景气。
只有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展开对方案思路的探讨。
Chapter3.思考方向
在上面的前提下,我们开始展开“企业和员工,如何在疫情期间找到一个共度时艰的解决方案”的思考。
首先,不开工肯定不是长久之策,毕竟企业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节流,而是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能够持续经营并持续创造价值。
当然,如果企业有裁员的能力,并能通过合法的裁员降低运营成本,那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是一种实力体现。
最后,关于降薪,看上去似乎只要员工愿意,就能够缓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如刚刚所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持续性的,那燃眉之急过后呢?
因此,无论是不开工还是裁员、降薪,都无法应对疫情的冲击。
既然“节流”不成,那就只有“开源”一法了。
但开源谈何容易,节后我走访了几个企业后发现,除了市场萎缩和疫情间政府的条件限制以外,员工的紧迫感不足也是比较大的问题。
但其实这不能怪员工,人性本身便是自利的,特别在非常时期,自身已经自顾不暇,又如何能关心企业存亡呢?
因此对员工有此要求,其实是不客观的,更何况企业的很多信息也没有透明到与员工共享,因此员工也没有办法实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而这恰恰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记得应该是陈春花教授在管理方面,有过这样的表述:
管理,就是把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关联到一起的,在个人实现目标的同时,企业目标也得以实现。
我认为,这便是解题的思路。
Chapter4.经验参考
最近,我在研究华为的流程型组织,以及延伸出来的增量绩效管理解决方案。
在研读华为的前副总裁周辉老师的《增量绩效管理》一书时,我发现该书完全围绕“以奋斗者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开展,通过理论和案例结合为读者详细介绍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
本人很受启发,并从中找到一些思路作为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参考。
概括而言,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有以下几个大的原则:
1、绩效所对应的薪酬,只是整体薪酬的一部分,考虑绩效需要从整体的薪酬结构出发。
首先薪酬是一个体系,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例如,很多公司采取“低底薪高提成”的模式,希望提高员工的动力,但底薪是一种“安全收入”,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生存压力。
书中就举了一个北京的生活成本的例子,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大约会有如下必要开销(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主要作为一个事例说明):
如果安全收入过低,也许就不是员工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了,而是很可能生活完全无法保障,这样必然会导致招聘困难、流动率高。
另外,我接触过一些企业,会对核心员工突出股权激励,而弱化绩效奖金。
但事实上,股权激励和绩效奖金有不同的指向性,股权激励虽然具有潜在的高收益,但同时也是长期而高风险的,而绩效奖金却具备可预期的、中度风险的特性,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偏废任何一种,都不利于对核心员工的留存和激励。
因此,华为把整个薪酬结构分为了4个部分:
c.年度奖金:也就是年度发放的个人业绩(IPI)约定,以及在增量业绩中提取的年度奖金。(本文后面会有相应介绍)
d.中长期激励:是包括股权在内中长期奖励。
注:薪酬结构是一个大命题,本部分只能简略介绍框架,主要想突出薪酬需要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来对待。如果有读者对华为的薪酬体系有兴趣,希望详细了解,建议直接阅读周辉老师的《增量绩效管理》。
2、个人的IPI(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dicator,相当于个人的KPI,华为称为IPI)必须与公司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相关联,公司设定的KPI没有实现,个人的IPI也无法触发。
很多时候,明明企业承诺了有“年终奖”这个部分,但每每到了年底,年终奖就像一只“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完全无法确定。
要么员工不爽,要么老板心里默默淌泪。
其实问题在于,年终奖是否发放,大多数老板的衡量指标就是企业有没有赚到钱(或者有没有赚到更多的钱)。
我是销售出身的,一直以来我都很清楚,如果企业赚不到钱,特别是没有赚到更多的钱,个人收入是无法提高的。
个人收入的增长,必须建构在企业的增长之上。
因此,无论是年度奖金,还是月度考核,企业都必须与员工形成共识,明确算法,让大家的预期清晰一致。
同时,在华为,企业的业绩目标,与员工安全收入以外的部分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也就是把公司的KPI与员工的IPI相关联,让双方利益高度统一,如下图所示:
上图可能略显复杂,简单地说,对于华为其实把年度奖金是否发放,华为设定为几个开关:
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既对收入有所预期,又把个人收入的所有方面都与公司的目标相关联。
3、设定开放式预算(包含开放式奖励),意味着增量绩效奖励不设上限,增量越大,奖励越多。
作为员工,看到上面第2点(就是把公司的目标与他的薪酬挂钩),可能会觉得“凭什么”?
作出了这样的牺牲,应该有对应的收益。
我认为,一方面,挂钩的,应该只是奖金的部分,安全收入应该与任职资格相关。
另一方面,这种挂钩带来的,不应仅仅是“没达到业绩的惩罚”,更多的应该是“超越目标不设上限”的奖励。
而开放预算、无上限的增量奖励,是另一条收入增长的通道。
这条通道会让收入增长的潜力变得更大。
能力,只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企业需要的不是能力的本身,而是结果。
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根据增量业绩来设定开放预算和奖励,是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如下图:
以前这条通道只开放给营销和销售体系的员工,而现应该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案,实现全员参与。
注:如何通过决策线、产出线、资源线三个部分进行合理的比例分配,实现全员参与,《增量绩效管理》一书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做展开。
4、关注毛利和增量。
在上面第3点最后的图中,我们发现核算费用和奖励的,不是收入,而是毛利。
可能有些读者对“毛利”这个概念不太清晰,先简单解释下:
毛利,就是“收入”减去“硬性进货成本”的部分。
硬性进货成本,包含比如“生产型企业的原材料”、“贸易型企业的进货价”等。
毛利因为减去了硬性的进货物料成本,因此真实反映了企业内部真实的可支配费用。
很多时候,销售人员打了很大的折扣实现了成交,看上去销售收入增长了,但企业的毛利却没有提高,这意味着剩余部分不足以支撑企业的经营,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还要分配奖金,那么企业很可能就亏损了。
因此,奖金的核算,更应该取决于毛利,而不是收入。
另外,华为对于增量的业绩(与存量相比),采取更高的权重系数,鼓励员工开发增量,读者通过下图的示例,感受一下华为在奖金核算中,对毛利和增量的计算方式:
Chapter5.方案建议
周辉老师的《增量绩效管理》一书信息量很大,上面章节也只能简略地介绍了其中比较核心的准则,很多细节并没有展开介绍,再次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认真阅读该书。
但仅仅从上面介绍的原则和概念中,销售科学流已经找到对于在疫情期间,企业和员工如何共度时艰的方案思路:
1、在非常时期(设定一个时间周期),在原来的固定薪酬中,拿出一部分与企业的业绩相挂钩,暂时叫做“疫情患难绩效”。
2、因为要兼顾员工的安全收入,拿出的比例需要根据薪酬档位而定——收入越低,拿出的比例越小;收入越高,比例越大。
注:因为该表是某公司的真实数据,故做了马赛克处理,仅保留大体的轮廓,敬请见谅。
3、以企业的盈亏平衡为中间点,如果在疫情期间达到企业盈亏平衡点,只要企业没亏钱,员工就能拿全“疫情患难绩效”。
4、如果超出的部分,根据毛利的费用分配比例,员工享有毛利分配的奖金包。
5、疫情期过后,企业可以与员工共同协商,后续的薪酬方案是回归原有水平,还是沿用新的奖金方案。
当然,具体的方案还要视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跟员工的关系而定,不一定要额外提取“疫情患难绩效”,也可以适当提高PBC的比例,然后把公司的生死线与PBC挂钩。
其实,我认为在疫情期间,最关键的要点就是:求共识,共患难,享富贵。
疫情难关,其实只要协商沟通,方案合理,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能理解的。
Chapter6.结束语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以上是个人受启发于周辉的《增量绩效管理》一书的启发,对疫情期间企业和员工如何共患难的一些思考,很多细节受限于篇幅没有展开。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
有持续关注销售科学流的读者应该知道,年前开始,销售科学流便一直在探讨一个话题:
华为的流程型组织,如何赋能销售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
今天的内容,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如果后续还有更深入的思考,再与读者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