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华为赋能销售管理4:NVQ任职资格体系

2020-04-08 09:06:38

Chapter1.回顾


本文继续华为流程型组织思想赋能销售管理的专题。

 

有兴趣的读者可回顾本专题前面三篇文章:

销售从业者的尴尬!

流程型组织解决销售协同障碍

华为如何解决销售过程的协作障碍?

本文,我们介绍“任职资格体系”。

 

 

Chapter2.任职资格体系


什么是任职资格体系?

从职位的角度,企业有不同职位,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不一样。

而即便对于同一个职位,也可以根据能力、绩效、素质等要求的不同,分成不同级别,然后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薪酬。

所有职位和每个职位的不同级别,以及它们的要求和对应薪酬的集合,就是任职资格体系。

说白了,任职资格体系,就是企业跟员工的约定,员工的各方面条件达到了某一职位等级的要求,就可以加薪

而任职资格体系同时也让员工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成长路径,要提升哪些方面才能到达加薪门槛。

这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我常常说,很多员工不是不愿意,而是没能力,甚至是不知道。

很多企业以为给了高额奖励,员工突然就可以干出业绩,这不过是痴人梦话。

所以当我第一次学习到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我便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似乎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

 

我举个例子:

 

在销售职能中,一般销售人员的薪酬,都一般采用“底薪+提成+年度业绩完成奖金”。

但关键是三者的比例该怎么定?

很多时候企业直接用“低底薪+高提成+高目标奖金”的方案进行一刀切。

这样的薪酬方案,在对专业要求并不高、市场基数大的领域,可能还能凑合,反正不怕销售人员流动率高,也不怕销售人员素质低得罪客户,人海战术性价比最高。

但在产品复杂度高、对销售人员专业要求高、竞争激烈的领域,显然就不适用。

虽然企业都知道销售从业者应该靠业绩说话,但企业其实也知道,有销售经验、有行业经历、有客户资源,或者曾经获得不错的销售成绩的销售从业者,跟一个跃跃欲试的销售小白,底薪显然不可能一样。

问题只是分配方案应该是什么?业绩以外的因素应该怎样衡量?




Chapter3.体系分解


在国内,实践任职资格体系的有华为、腾讯、用友等知名企业。

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我发现总体而言,要进行任职资格体系设计,大概要经历如下步骤:

 

1、先梳理流程

任职资格的指向是职位,而前两期文章《流程型组织解决销售协同障碍》和《华为如何解决销售过程的协作障碍?》我们反复强调,流程决定职位,所以做任职资格体系之前,企业要先完成核心流程梳理,通过流程的关联和价值输出,检查对职位的需求。

-- 战略决定市场,所以才有之前所说的,DSTE战略流程指引MM市场规划流程。

-- 市场决定价值输出的方式,通过市场规划导入IPD产品研发流程、MTL市场营销流程、LTC销售流程和CSR客户服务流程。

这便是华为流程型组织的精髓,也是任职资格体系的起手式。

 

2、梳理职位序列

职位序列主要是把同一类型的职位进行梳理分类。

例如华为把职位分为干部、专业、技术、营销4大序列

用友则分为研发类、营销类、服务类、实施类、职能类5大序列

这些序列怎么分类要取决于行业特性,但职位序列本身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

不要技而优则仕。

意思是不要只设定“管理职位”作为单一的上升通道,而应该为不同职位类型设定相应的晋升路径。

这样才不会发生例如一流技术型人才因为企业上升通道的单一性,沦为三流的管理人员的悲剧。

 

3、划分等级和资格描述

划分等级和资格描述,是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与难点。

华为的NVQ职业资格任职体系从三个方面考虑任职资格,分别是基本条件、专业能力、参考项:

我们通过一个“销售工程师”的岗位范例,感受一下某企业是如何进行等级划分和任职资格描述的。

 

a.基本条件,主要是一些直观可收集的数据,如学历、专业、工作年限、过往业绩情况等,输出类似如下表格:


b.专业能力,主要根据岗位进行属性设定,本范例的“销售工程师”从行业知识、产品知识、销售知识及能力、客户关系维护能力4个方面作为专业能力的考量,输出类似如下表格(为了读者看得清楚,我截成两个图):


c.而参考项,一方面取决于职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文化,本范例考察了8大参考指标,下面截图给出“核心价值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三个指标的描述作为参考:

上面三个部分,“基本条件”属于客观数据,可直接收集。

而“专业能力”和“参考项”学理上是基于McClelland博士的冰山模型

它们无法直接观测,需要进行测评。

销售科学流之前在销售招聘专题中,对于知识、技能、素质、个人特质的测评方式有过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回顾:

销售招聘:知识和技能评估

销售招聘:综合素质评估

销售招聘:个人特质评估

对于“专业能力”和“参考项”需要科学测评,它们反映了一个事实,等级划分和资格描述不仅在设计环节是一个难点,在评定中也是一门技术活。

 

4、任职资格评定

最后,根据测评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评定,确认所属级别:

并最终映射到相关的带宽薪酬等级中(带宽薪酬模块不在本文中展开介绍)。

 

 

 

Chapter4.小建议


 

以上,便是任职资格体系的概念介绍,以及落地范式的简介。

但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如果我们处在一家发展中的企业,压根无法按照这套方法落地。

先不说设计和评定上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只是如上面范例,要描述“销售工程师”这一职位的5个级别的递进,已经是很多企业无法执行的,更不用说一家企业还有其它各种职位。

所以在以前,任职资格体系对职位的等级描述,一般来源于:

1、明星员工。

2、标杆企业。

3、咨询公司。

但是很多企业既没有各个职能的明星员工,也无法获得标杆企业的数据,更不要说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

所以,应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照搬

互联网给我们最好的恩赐,就是使得信息流通效率变得极高,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足够多的参考,就如上面对销售工程师职位的任职资格描述也不是我写的。

腾讯、华为、用友、金蝶、远光......一大堆的企业早已建构了自己任职资格体系,网络上可以搜索出大量的资料。

而且很多华为人、腾讯人还跑出来讲课,最近对于流程型组织的学习,便是收益于曾任职华为的蒋伟良博士开设的课程。

所以,只要保持足够的谦卑,如华为学习IBM的时候,任正非说的那句话:

对于IBM提供的范本,一个字都不能改,谁改谁下课。

只要愿意从抄袭开始,然后用实践去迭代,其实正确的事情实践起来没那么难。

难的,不过是那一份思维简洁原理下的路径依赖罢了。

 


 

Chapter5.结束语


最后,我想再谈谈对任职资格体系的一点感受。

我看到任职资格体系之所以兴奋,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此外,我认为它给了员工一份确定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听到员工说在一家公司“没有发展前景”。

究竟什么是发展前景?

我觉得任职资格体系就是一个好答案,就像《游戏化生存》中所说:

很多人之所以沉迷游戏,因为游戏给我们一种成长的确定性,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收获是可预期的。

企业为何不给员工一种升级打怪的体验,把一定的未知置换成确定性。

在年头,大家缺的恰恰是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