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0-6630 体验

华为赋能销售管理1:销售的尴尬

2020-04-08 21:52:24

Chapter1.引子

最近,有幸学习了华为的“流程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收获良多。
 
用华为的流程型组织视角回顾之前的IT企业任职经历,我发现一些以前隐约觉得不合理,但又说不清楚的现象,现在似乎找到了合理的解析视角。
从本文开始,我们就用一个专题的几篇文章,运用华为流程型组织的思路,重新思考销售的组织模型。
本文,我们先从回顾一个现象开始。
 
 
Chapter2.尴尬局面

我有一个朋友,任职于一家针对国土资源规划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IT公司。
由于客户是政府部门,一方面,销售人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客户对响应速度有较高的要求,只要局领导能安排时间,便需要IT企业随时到场演示和汇报。
而我这个朋友常常抱怨技术部门的同事配合度低,销售人员需要像孙子一样,求着技术同事协助,而即便这样,技术部门还是爱理不理,有几张订单就是因为前期的配合不及时,让客户觉得企业不够重视,最终失去了合作机会。
这种现象在IT领域屡见不鲜。
前几期一个读者留言,她准备从一家软件公司离职,而离职原因恰好也是因为技术部门的配合度太差,她觉得在前线打仗后方不仅不支援,还捅篓子,简直是腹背受敌。
甚至我自己,离开任职时间最长的老东家,导火线也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软件实施项目,技术部门交付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最终花了高成本才成交的客户,无法再次合作。
作为销售从业者,无法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作为销售部门,也只能疲于奔命地不断获新。
这种现象,我总结为:
只有销售部门对客户在意,而其他部门对此不在意。
这样问题,当然很多企业的负责人也意识到,他们没有置之不理,都在想方设法解决。
我曾经目睹或参与过一些解决思路。
 
 
Chapter3.思路1

第一次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是2016年尝试进行的阿米巴改革。
当时我们把所在的软件公司整个产出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分别是:
1、市场获客
2、销售转化
3、产品研发
4、项目实施
5、其它支撑(行政、财务、售后等)
然后把每一张销售订单,根据一个初始比例分配到各个环节,使每个环节的部门都纳入利益分配中,大约呈现为下图:
同时,每个部门采用独立核算的方式,不同部门的收益包含了部门的人员成本(工资),一个周期后(大约以年度核算),收益减去成本,就是部门的可分配奖金。
当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每个部门与收益强绑定的模式,让各部门对每张订单都建立一种责任相关意识。
这个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基于企业的服务特性,就是每个交付的软件项目都不是一个标准形态,所以每一张订单的利润和工作量有所不同,因此A、B、C、D四个比例值在不同订单中会灵活调整。
而调整的方式,公司鼓励各部门根据每张订单的具体情况,通过谈判决定。
这种模式听起来似乎很民主,但最终落地便出现另外几个问题:
1、人性逐利,机制推行的开始阶段,每个环节为了争取各自最大的利益,沟通成本非常高,常常谈判僵持不下,要一次一次地博弈。
2、到了一定阶段,大家内部博弈也都疲了,都不想谈判了,演变成项目交付部门根据实际发生的工作量,不管初始比例是多少,到项目中后期向市场、销售、研发索取更多的比例。
3、如果销售部门据理力争不给,下次项目部门配合度低不说,甚至出现项目暂时先搁置直到利益谈妥为止,如果销售部门给了,一线销售人员积极性降低,部门间的信任也进一步下降。
4、最终,销售部门问责项目部门效率低,项目部门问责销售部门没价值。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离开。
在我看来,这次改革并不算成功,至少从结果上,并没有通过改革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Chapter4.思路2

很多企业也许也意识到,纯粹的利益驱动,并不能有效解决服务质量问题,甚至如果文化配合不到位,还会滋生唯利是图的组织氛围。
所以,很多IT企业便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通过形式决定内容,分化出专门的岗位,对客户的满意甚至客户的成功负责。
前几期我们在介绍《硅谷蓝图》一书时,曾经提及过如今很多IT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客户成功部门”(CSM),通过对工作职责的要求,设定专门角色对客户成功负责。
我前不久服务的一家大型SaaS软件公司,便是使用这样一个组织形态。
从效果上看,客户满意度确实很好,续费率也很高,客户成功部门的设立,对项目实施起到了监督作用。
但是CSM部门的分化,只是解决了“售后”的服务质量问题,而如文章开篇,在“售前”阶段,销售人员像孙子一样求售前技术部门配合的现象,仍然存在。
对于该家SaaS企业来说,售前阶段的服务质量仍然很难把控,能否调配优质的售前资源,更多地取决于销售人员在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谈判能力,而不是客户。
按照这种思路,难道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售前成功部门”?
如果真的这样做,通过专门角色对售前质量进行整体性把控,逻辑上确实可以一定程度调和售前质量问题。
但从成本角度,对很多效率不高的企业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利润压根无法支撑起这种职能分化。
当然,如果从宏观视角,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看,这样的思路也是合理的,分化本身是一种自然演化现象,分化合理的物种被留存下来,分化后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被淘汰。
应该分化出什么,不应该分化什么,平衡点如何寻找,不由我们瞎BB所决定,合理性和适应性很多时候是竞争淘汰所留下的,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设计者设计出来的。
但生而为人,无法逃脱个体求存的微观视角,因此企业无法看得如此淡然,还是需要用一种既能解决问题,又高效的方式,让自己活下来。
职能分化,通过设立对售前、售后服务满意的部门或角色,对很多利润不高、管理成熟度低的企业,从成本的角度,不完全适用。
 
 
Chapter5.预告

所以,上面的两次探索,作为个人,虽然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但并没有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探索,虽然貌似在实践一种“系统解”,但它的缺陷很明显,而且这种缺陷更可能是因为这个“系统解”考虑的系统要素不完备,它不过是系统的一个部分,它的问题在于“系统考量不完全”。
第二种探索,则是一种点状的尝试,不过是为了解决一个局部问题的临时措施罢了,即便这种局部的分化很合理、很优异,但它是一种对整体思考不足的解决方案,缺失了对成本和效率的整体考虑。
那究竟这个现象应该怎么破解,华为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路?
我们将在后面的几期文章中一起思考和探索。